10月24日至26日,大气科学学院师生前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访学交流活动。此次访学由大气院院长助理陈国森教授带队,辅导员范楚楚、邹东明、鹿丰玲及大气科学专业拔尖班学生共同参加。本次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加深对地球与行星科学前沿的理解,推动院所间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实践。
25日上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业务主管于九龙首先对大气院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为大家作了《地质地球所情况简介》报告。他系统介绍了研究所自1913年以来的悠久历史、走出49位院士的“鸿鹄楼”所代表的辉煌成就,以及研究所在深地探测、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的重大科研突破。乐新安研究员在《近地空间趣事漫谈》报告中,通过电离层“等离子体泡”、汤加火山爆发引发空间波动、气候变化对高层大气的冷却效应等几个“小故事”,生动展示了近地空间的复杂现象,并重点介绍了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的强大观测能力。何飞研究员的《太阳系极光》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球极光的激发机制与观测手段,并对比了火星(质子极光)与木星(卫星驱动)等行星的奇特极光现象。随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3位本科生也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陈良真同学报告了《江淮地区夏季旱涝急转特征及其关键环流的研究》,徐子瑜同学分享了《基于κ-Köhler理论估算雾中过饱和度的方法优化与分析研究》,董祥如同学则以《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问诊”雷打雪》为题进行了科普报告。三位同学的报告展现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思维,获得了在场老师的高度评价。
25日下午,同学们在地质所李明远工程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实验室,他详细讲解了这部采用先进相控阵体制的雷达系统:该雷达由三亚主站和儋州、文昌接收站构成,能实现毫秒级的快速电子扫描,对电离层进行三维成像,在监测等离子体泡、流星体乃至月球成像方面均有重要应用。同学们还近距离观察了雷达天线子阵的实物模块,对其工作原理有了直观认识。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地质地球所所史馆和博物馆。在所史馆,同学们回顾了研究所的光辉历史,从李四光、赵九章等前辈的创所历程,到了解研究所在“两弹一星”工程和希夏邦马峰科考等事件中的卓越贡献。在博物馆,大家观赏了珍贵的馆藏,包括形态各异的陨石、来自白云鄂博的稀土矿石、海百合等古生物化石,并瞻仰了见证中美“乒乓外交”历史的镇馆之宝——阿波罗11号月壤样品。
通过此次访学,各位同学了解前沿科技进展,感受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也对“上天入地”的国家重大需求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拔尖学生未来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地质所老师作报告

陈国森老师作点评

参观非相干散射雷达实验室

参观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史馆

参观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