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记者大卫·罗斯近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终止16年》的报道。根据全球3000个监测站的资料,大卫·罗斯发现从1997年到2012年,全球气温并无明显变化,因此他认为此间16年的全球温度处于稳定期或停滞期,或者说全球气候变暖已然终止了16年。
这一最新结论引发了科学家之间的激烈争论。英国气象局最先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驳斥,认为短期的数据并不足以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终止,也有专家认为现在用于预测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式存在严重缺陷,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真的终止了吗?众说纷纭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全球气候变化?
16年短期气候数据意义其实并不大
辽宁日报:对于大卫·罗斯“全球气候变暖已然终止了16年”的观点,您是否同意?
缪启龙:全球气候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这已被近160多年的全球气温记录所证实。从1880年至今,全球气温共上升了0.75℃,可见过去百年全球温度升高是真实的。此外,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目前看来仍然没有停滞的迹象。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陆地表面升温速率加快。上世纪90年代的气温高于80年代,而2000年的气温又高于上世纪90年代。 2001年至2010年是近百年全球最暖的10年,其中2010年是近百年全球最暖的一年。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时,10年或10年以上的时间周期中,出现气温上升缓慢甚至下降的现象,并非异常。如果因此用16年的数据来断定现在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停止或者在向变冷的趋势演变,还为时过早。
辽宁日报:现在冬日的脚步临近,去年冬季北半球所经历的寒潮还历历在目,当时就有不少习惯暖冬的人开始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质疑。
缪启龙:对于全球变暖,人们有一个认识误区,即全球变暖就应该表现为气温升高。其实全球变暖的表现非常复杂,气候系统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各不相同。就温度而言,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近年来,国内外极冷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就是例证。
全球气候变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往往并非和人们期待的一致。如果全球的温度升高是均匀的,那么南极北极海区范围内的海冰应该以面积减少为趋势,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这样发展的。今年9月下旬,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周围的海冰区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范围。可见今年9月南极的气温较往年更低,而相对比下,今年八九月份,北半球酷热的夏季与之并存。这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具体对于某地来说,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气温确实有升有降。
辽宁日报:可见全球变暖并不仅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一个方面,它还有其他的一些表现,都有哪些?
缪启龙:我们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时,需要对一些科学事实进行观测,而这些观测数据正是全球变暖这一科学事实的证据和表现。其中包括气候系统的主要要素的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增减、海平面上升、雪盖和冰盖的变化等,也包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
虽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气候模式预测仍可信
辽宁日报:有专家认为现存的用于预测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式存在严重缺陷,温度采集的地点并不具有普遍性,真实的气候变化远比其反映的要复杂。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缪启龙:气候模式是描述地球系统的一组数学物理方程组,并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求解,是从天气预报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天气预报的主要预报工具。
由于参与全球统计的农村站少于城市站,海洋站少于陆地台站,尤其在城市站所采集的数据受到热岛效应的影响而可能偏高,会导致气候变暖的程度被高估,而一些人烟罕至的海洋地区却没有被采集,所以有人认为这样的计算机模式存在缺陷。近几年来,世界不同的气候模式小组研发出了具有更高分辨率以及对物理过程有更好表述的气候模式,在气候变化的原因辨识和未来预估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事实上也是目前唯一的能够做定量、客观研究的一种手段。
气候模式已经被证明具有模拟和复制现代气候的能力,对古气候也有明显的模拟能力。 20年以前气候变化的预估结论,和这20年的观测基本上吻合。所以,基于这样一些理由,虽然气候模式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它依然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辽宁日报: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一段时间是会继续加剧,还是峰回路转,不再升温?
缪启龙:最新的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表明,本世纪末之前全球平均温度将会继续升高,气候仍将继续变暖,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增幅最大,未来全球大部分地区海冰和大陆高山积雪将减少,海平面可能继续上升。
全世界12个主要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到2100年,在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中排放情景、高排放情景这3种情况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可能分别上升1.3℃、2℃、4.3℃。此外,根据气候模式预估,在低、中、高排放情景下,21世纪末我国年平均温度将比20世纪后20年的年平均温度分别增加约2.5℃、3.8℃、4.6℃,比全球平均的温度增幅大。未来我国气候可能会变得更暖。
辽宁日报:这个预测结果准确吗?
缪启龙:在预测学中,唯一具有严谨理论并付诸业务实践的只有大气科学中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经历100多年研究发展,其预报准确率已达到80%至90%左右。而气候预报则不同,涉及包括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在内的整个气候系统,其难度非常大。真正意义上的气候预测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目前气候预测的内涵、理论、方法尚处于研究初期,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对气候变化的强信号——如厄尔尼诺——进行预测试验。
气候变暖不容忽视飓风“桑迪”便是例证
辽宁日报:有不少人将极端天气事件、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出现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近日刮过美国的飓风“桑迪”就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惹的祸。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缪启龙:近些年来,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常常发生,气象灾害频发,如暴雨洪涝、干旱少雨、低温冰雪、高温热浪、大风等等。要将单一极端事件归结于某种具体原因(如温室气体增加)是不合适的。因为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是自然气候变率的结果,并且气候的自然年代际变化或年际变化提供了人为气候变化的背景,即使没有人为气候变化,各种自然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仍然会发生。极端事件通常是由一系列因素的组合造成的,气候变暖是极端天气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的一个因素。
辽宁日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现象?
缪启龙:大家都知道,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显著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不争事实。而由气候变暖引发了诸如极端气候、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和严重干旱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能源、农产品、土地和水等资源的消耗量急剧增长,致使约8.5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约23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许多地球物种将面临灭绝。所有这些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重大变化着的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问题,即全球变化问题,已对全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专家档案
缪启龙 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气候资源应用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理事,江苏省环境学会理事,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地震学会理事,南京地震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大气科学的教学与科研。
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121109/lnrb1105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