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南信大第六次全球揽才

发布日期:2013-01-13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金凤 责编:xcb 访问量:

   新年伊始,一则教育新闻引起网上网下热议:南信大广撒英雄帖,面向海内外招聘200多高层次人才,其出具的年薪最高可达200万元。这刷新了已知的江苏高校最高年薪标准。而高薪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对于南信大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2006年11月,南信大首次面向海内外大规模公开招聘人才;2010年,同样是南信大,首次将招聘人才的最高年薪上调至100万,并且这一举措延续到了2011年。

  在南信大,多位学者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除了高薪之外,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工作前景等软环境对自己更具吸引力。而“空降兵”的到来,也改良着大学的“水土”:人气火了,影响大了,经费多了……

一掷百万

全球范围内吸纳学术精英

  现代快报记者梳理南信大近几年的全球招聘公告发现,该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到团队、从几个学科到学科群的过程。

  2010年,南信大的招聘岗位涉及8个学院的一把手院长,计算机及软件、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8个学科的带头人以及4个正处职管理干部。其中,一把手院长的待遇最高为年薪100万元人民帀或15万美元。

  什么样的人才能摘得金字塔顶端的王冠呢?

  招聘公告对此要求可谓“高精尖”:国家高级基金获得者及以上人员;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海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近5年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院长的聘期为5年,享受100万元(15万美元)年薪者,5年后若不再续聘,仍将享受相当于“终身教授”的待遇,按年薪8万美元或不低于30万元支付至退休。而对于不符合100万待遇条件的应聘院长人选,也将享受20万元至80万元年薪。

  2011年,南信大的人才招聘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5个创新团队成为招聘首选。其他包括学院院长、副院长8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0-30名。而在薪酬待遇设定中,获得百万的条件升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海外著名高校的终身教授”。

  同样具有诱惑力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等专家学者,年薪不低于35万元,另提供50万-100万安家费。 其他人员,学校聘任为教授,提供30万-50万安家费;或实施年薪制,年薪不低于20万元。

2013伊始

最高年薪升至200万

  今年新年伊始,南信大发布第六次全球招聘公告,招聘范围涉及13个学院,各学院招聘人数最多的为40-50人,最少的为10人,招聘总规模超过200人,为历年最高,而对应的最高薪酬标准也从100万翻番至200万。1月8日,美国、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6位应聘者通过视频方式接受校方的初步面试。

  记者从发布在南信大校园网上的招聘公告中看到,在“招聘条件和待遇”中表明,对学科带头人“实行年薪,年薪20万-200万元”。

  而对于人才招聘的标准却比前两次全球招聘宽泛。200万年薪的学科带头人,要求“年龄55岁以下,国籍不限”、“获得海外博士学位且在海外工作三年及以上,或者海外博士后5年及以上”、“学术造诣深厚,近五年科研成绩突出”等。

  对于开出的200万年薪,南信大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表示,国际一流顶尖人才对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之前的五次全球招聘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且营造了吸纳更多国际一流人才的良好氛围。

带来了什么?

17名院长12个“外来户”

  “我去过很多地方讲学,但当接到母校的邀请,我便推掉了其他单位的邀请,首选来母校,因为我和母校有一份深厚的情谊在。”

  2010年南信大校庆50周年庆祝大会上,特聘教授邹晓蕾作为教师代表致词。彼时的她,不仅身份从学生变成了教授,还有着美国气象学会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的头衔。她是南信大特聘教授,也是该校首位“973”首席科学家。

  正是在南信大50岁生日这一年,邹晓蕾为母校献上了一份贺礼,她成功获批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全球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而她所从事的气象资料同化研究正是我国气象业务和研究中亟需突破的瓶颈。而南信大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引进的吴立广教授,两年不到也争取到千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

  这只是南信大全球招聘收获的一个侧影。南信大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1年,南信大成功揽得高端人才50余人,其中不少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目前该校的17名院长中有12名是引进来校的“外来户”。

科研经费连年翻番

领军人才、学位点扩充

  人才来了,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收益?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信大了解到,5次全球招聘后,南信大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连年翻番增长,“大气科学”、“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获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项目立项,获得3亿元经费支持。

  在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南信大申报的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后扩充为13个)全部获得批准,成为全省高校申报率和获得批准率均列第一的高校。二级学科点实现了本科专业全覆盖。同时,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引进人才中已有5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7人成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成为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南信大也被遴选为江苏人才强校试点高校。

  国外的科研成果也给南信大的“水土”带来了改良。如国际著名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教授引进来校后,创立了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聚集暴雨洪水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全球仅有的五个水文气象专门研究机构之一。后又发展成水文气象学院,进一步丰富了该校大气科学学科生态圈建设。

如何留住人才?

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

  颇有意味的是,南信大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也是一位通过公开招聘来到南信大的经济管理学科专家。2006年初,他作为江苏省公推公选的领导干部从外校走上南信大校长的岗位,该校2006年以来先后六次全球招聘,正是在他的大力主导下实施的。

  人才吸引过来了,如何让他们落地生根?南信大的做法是“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

  给舞台,就是设立专门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给条件,是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杰出人才实行年薪制;给经费,则是指在科研启动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给予有力支撑。

  2008年,南信大破格聘任29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传感器执行器中心刘清惓博士为教授,并为他建设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场,同时配备由4位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而从英国归来的马嫣教授则负责南信大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内的一套大气颗粒综合系统装置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的首台同类设备。

  为了最大限度地将海内外学术资源为我所用,该校还开展了三方面探索:

  一是对于海内外不能或暂不能全职到校工作的专家学者,建立灵活快捷的用人机制,聘期一至三年,每年在校内工作不少于1个月,目前南信大已先后签约了80余名非全时教授。

  二是在全球10所知名高校设立博士基金,培养高端人才,南信大已在耶鲁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设立了博士培养基金,在全球招收博士和博士后进行定向培养,为学校储备优秀师资。

  三是在海外设立教师培养基地,所有学院均制定了教师出国培训计划。

人物故事

  对于学者而言,要关注待遇、发展前景、个人生活。在南信大百万年薪全球招聘的背后,学者们如何取舍,他们的空降又为校方高昂的投入和期待带来了哪些回馈?现代快报记者走访了其中几位代表性学者,听他们讲述幕后的故事。

人物1

刘青山:这里有更广阔的平台

  2006年,刘青山任教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用他的话说,如果继续呆在美国,未来的人生清晰可见,“基本也就是教教学生,做做研究,过着平淡的生活。”

  2010年元旦,刘青山回国探亲,到南信大探了个营。结果这一来,基本定了军心。

  “对气象行业来说,卫星图像、雷达信号等方面的分析与处理非常重要,以前,想进入这个圈子很难,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和背景,但是南信大为我进入气象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学校给我提供的位置,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使自己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很有吸引力。”

  2011年8月,刘青山打点行装,正式加盟南信大,担任信息与控制学院院长。依靠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省优势学科平台,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组建了一支研究队伍,一年半以来,申请到的项目资金已经有300多万。2012年,他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正在从事基于图像识别的多普勒雷达逆风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雷达观测是气象观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雷达信号中逆风区的监测对于短时雷暴天气的预报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

  凭借在海外多年积累下的人脉,刘青山还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力邀了3位非全时教授,每年到南信大工作1-2个月。

人物2

何宜军:团队作战的感觉真好

  有单枪匹马闯天下的,也有组团来加盟的。南信大现任海洋科学学院院长何宜军,2011年带着4人团队从北京转战南京。

  当时,团队中有个成员在武汉,还有个在加拿大。如果能找一所高校,愿意引进整个团队一起工作,是团队当时的最好选择。

  “广州、浙江等高校开的条件都不错,但我还是想做海洋。南信大的气象类学科是强项,而气象是海洋研究的基础,冲着这个,我就过来了。”何宜军的选择经过细致的权衡。

  一边是处于成长期的高校,一边是渴望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年轻人,何宜军团队和南信大一拍即合。

  “以前如果做海洋声学的项目,需要去中科院声学所做实验,但是现在可以申请自己的实验室了。”何宜军说,目前,已经建立起海洋动力环境与卫星海洋学实验室,用卫星研究海洋有条件了。

  何宜军的到来也聚拢了人气,在他的推动下,著名海洋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受聘为南信大双聘院士。此外,哈佛大学、英国南极局的专家们也曾来校与教师们进行学术交流。


作者(文) 作者(图)
发布人 贾冰 责编 xcb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