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广东举行,这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比赛中,我校大气物理学院教授、中科天承(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夏海云博士后团队,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台州尼耳斯玻尔电池公司首席科学家马昕博士后团队分别收获金牌。
据悉,大赛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4个组别,吸引5000多个团队、2.4万人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共有47个代表团1400多个团队(项目)进入总决赛。夏海云博士后团队、马昕博士后团队参加创业赛赛道。
聚焦“卡脖子”技术,首次实现30公里半径大气探测
“拿出原创性成果,通过这次高规格、高水平‘双创’大赛,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夏海云说,自己和团队近年来一直围绕气象行业做相关研究,不少成果已经成熟。为了在气象科技领域创新创业,今年他和团队创办了中科天承(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员由李建宇、高志球、裘家伟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组成。本次大赛,团队带来的项目是“大气多参数探测激光雷达”,最终,他们获得大赛金奖。
“大气多参数探测激光雷达”是我校和中科天承(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高性能激光雷达技术。“在技术中,我们实现了量子噪声极限探测,并结合全光纤集成技术,产品在小型化、稳定性、多功能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夏海云介绍,我们不再单纯依赖提高激光功率或者增大望远镜面积的传统办法,而是通过提高量子效率和集成系统的光学效率,大幅提升激光雷达探测性能。目前可实现半径30km的风场、晴空湍流、风切变等大气参数的探测。
“同时,团队研发的产品选择1.5微米探测波长的激光拥有了人眼更安全、太阳光背景低、大气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并且所有核心器件做到全国产化。”夏海云团队有着近20年激光雷达研究经验,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介绍,近年来,他们首次实现了单光子频率上转换测风激光雷达;首次实现超导探测器和光频梳实现有距离分辨的多种气体精细光谱遥感分析,获得百平方公里范围二氧化碳和风场分布;首次实现时域色散超快飞秒激光测距技术,该技术至今保持最快目标探测记录。
“制造精密仪器很有意思,需要自上而下的通盘考虑。”夏海云笃信创新想法源于基础的数学和物理理论,而实现产品推广需要核心器件质量过硬并自主可控,再加上精准的软件控制和数据反演算法。“当然,精密仪器测得准只是各种应用的第一步。”夏海云说,未来团队将根据大气或者硬目标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得出科学判断和预报,进而服务国防、气象、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
极端环境中的超长续航电池技术,我们一直在领先
动力电池材料变革如何实现?电池储能技术如何突破?倚靠全球新兴的新能源消费市场,我国电池行业正在不断加速发展。同时,如何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现阶段技术发展的难点所在。作为高性能电池领域研究的专家,马昕一直聚焦此领域破解难题,本次大赛他和团队合作的项目是“新体系高比能高安全固态电池”,最终获金奖。
“项目主要是针对极端环境中,如何实现超长电池续航的研究。”马昕介绍,团队通过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等的创新,研发的电池技术可以做到满电针刺不爆炸不起火,零下40度至零下55度和高温环境中正常工作。“比如,零下40度时,我们的电池冻透8小时电容量能维持在70%上下,且不用加温能立即大倍率放电;70度温箱48小时烘烤后,电池容量也能保持90%左右。”
高新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困难不少。“这次比赛,相比不少还在理论阶段的项目,团队的研究早已经走完了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经在量产化阶段。”马昕自豪地说,今年初,国防部军委科技委员会急需采购一批高端电池,在面向全国高校、企业招标计划中,他们团队项目是全国唯一提供成品电池并中标的。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近几年我国电池技术虽然取得不小飞跃,但更进一步攻关仍有不少挑战。对此,马昕信心满满:“未来并不遥远。团队成果应用当前已经到了爆发期,我们除了解决电池漏电和高低温无法正常工作等问题,还极大提高了电池循环寿命,能让电池持续运行多年。”
参加大赛是“持戈试马”,也是寻求更多合作
“成立公司之前,团队项目中的产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赛无疑是一个‘持戈试马’的好机会。”夏海云团队成员、我校大气物理学院教师裘家伟说,“大气多参数探测激光雷达”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大兴机场、拉萨贡嘎机场、万米深潜科考船“探索二号”、北京冬奥会、新疆沙漠所的大气遥感和极端天气预警预报。“参加大赛,能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与其他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深度对接交流,促成更多新兴科技成果落地。”
市场前景广阔使得裘家伟对这项事业信心倍增。“在机场,电磁环境管控严格。而激光雷达对现有微波设备完全没有干扰。”裘家伟说,为此,除了气象安全保障激光雷达,我们还研发了目标探测激光雷达,可以实现15km范围内低慢小目标的识别和跟踪,避免无人机和鸟类撞击飞机带来重大损失。
另一边,马昕也表示,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既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社交圈,找到客户,也能帮助公司与投资人之间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团队对接全球。“近几年,我们在江浙成立了固态电芯量产工厂,目前公司发展顺利,今年营收业务预计达上亿元。”马昕说,但初创公司想要快速长久发展,需要获得新一轮的融资和更多的客户,大赛看似是一个比赛,其实更是一个创新孵化平台,通过它能获得广泛资源,把更多想法实现,进而带动电池行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多举措、多保障,支持全校师生创新创业
“9月进行申报书评审,10月进行答辩预演,同时学校还为选手录制视频,提供专业场地设备。”人事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此次大赛刚刚落下帷幕,但为了参赛队伍能获得较好成绩,学校高度重视大赛备赛工作,安排专班跟踪对接,前后已经忙碌了好几个月。
有努力就有成果,像夏海云、马昕团队一样的“硬核”选手,在此次南信大代表团中还有不少。据介绍,经前期动员、层层遴选及专家评审,我校共向省推荐创新赛13项、创业赛5项、海外(境外)赛4项、揭榜领题赛1项。最终5项创业赛及4项海外(境外)赛全部入围决赛,参赛及入围队伍数均在省属高校前列。大赛中,南信大参赛项目体现了学校人才与项目的高含金量和强竞争力,给全国选手留下了南信大人才有能力、南信大项目有实力的深刻印象。
近年来,学校通过持续创优博士后引育环境,努力让南信大成为人才集聚之地、向往之地,以顶尖人才创新创业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校博士后招收人数同比增长超50%,博士后基金及项目获批数同比增长75%,立项经费同比增长65%。
据了解,学校将对此次获奖和参赛项目持续跟踪辅导,继续加大对“双创”工作的支持力度,让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与此同时,赛后除了省里配套的相应激励政策,我校还将通过职称评价、项目申报、经费支持、绩效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激励获奖团队,以此鼓励校内更多博士后及相关教师在创新创业路上加速成长。”人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团队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