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共同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交叉学科建设专场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核心议题,就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热点、体系建设和实践前沿展开探讨交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尚洪波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结合教育部“四新”建设的要求,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大学优势,推动理科、工科与人文社科学科的交叉融合,多学科合力攻关,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拔尖人才培养、重大问题研究、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注入新理念、提出新方案,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行稳致远作出新贡献。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促使交叉学科在政策制定和组织管理层面的地位持续提升。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培育交叉学科,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大学具有基础研究和学科综合性优势,要坚持三个面向,加快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交叉为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校力量。江苏省社科联始终立足江苏实际,积极关注江苏交叉学科建设发展情况,推动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期待江苏社科界在推进交叉学科发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不断发力。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黄有方讲话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知识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系统化、自主化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成。高校要主动回应时代关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进程,要在优化学科体系建设、深化学术体系建设、强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要以实用型文科拔尖人才培养为支点,持续加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表示,江苏省社科联作为联系全省社科界的桥梁纽带,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建设发展,此次交叉学科建设专场积极围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会议主题,深入探讨“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下一步,江苏社科界要积极打破学科壁垒,多措并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要强化教师队伍,多渠道推动复合型师资人才培养,要坚持机制创新,着力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
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原院长孙建军教授作“数智时代的人文社科交叉创新思考”专题报告。他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切入,指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类科学和工程问题涉及很多领域和学科,需要不同背景科学家共同解决,大跨度、高聚焦的交叉创新势在必行。交叉学科建设要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要突出应用导向,聚焦国家需求。哲学社会科学要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方法,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支撑。
国家级领军人才、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委员兼青年工作组组长、天津大学刘伟华教授围绕“智能工厂降低企业环境排放的潜力”作专题报告。他表示,一方面,智能工厂有潜力降低环境排放,另一方面,智能工厂的建设又会导致单位运营成本的环境排放显著增加并对环境造成破坏,所幸这种负面影响是短期的,但不容忽视。我们可以模仿制度环境(行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成熟度)有效减少智能工厂建设的负面影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牛保庄教授以“考虑政策联动的供应链协同降碳减排策略”为题作专题报告。他认为,根据2021年以来中央各类政策文件精神解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供应链运营操作是“落地”关键。政府和市场要双向发力,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碳税、碳补贴、碳交易等主流降碳减排政策,与供应链企业的决策内生动力实现协同减碳。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院长姜彤教授作题为“气候‘沸腾’风险与绿色低碳应对”专题报告。他指出,气候变化科学是交叉科学的典范。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6次发布全球气候体检报告并明确世界各国应承担的责任与分工。近两年的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暴雨洪涝事件等,导致全球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呈增加趋势。灾害风险具有气候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下一步,进一步加强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迫在眉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廖华教授以“结构内生的气候经济系统综合评估模型探讨”为题作专题报告,主要谈及交叉科学研究中的气候经济、气候经济系统综合评估建模的相关问题、面临的挑战及改进方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他认为,气候系统是一个公共品,构建一套刻画气候系统与经济系统互馈机理的综合评估模型,并寻求动态最优的减排和适应方案至关重要。
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戴瀚程教授围绕“气候与环境可持续治理研究原理与方法初探”作专题报告。他指出,气候环境治理的复杂性给交叉研究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时代我国环境治理面临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等四个重大转变。面临着跨学科、跨系统挑战的环境管理学科要加快培养综合评估模型领域自主开发的团队与人才,推动跨国、跨区域、跨行业的多模型研发与应用合作,从而为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问题治理能力作出贡献。
会议开闭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大梅主持。会议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学科交叉领域,积极围绕绿色生产力与产业变革、气候变化与商业管理、数字经济驱动下的环境治理、人文社科交叉研究的路径探索等四个分论坛进行交流发言。
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入选优秀论文31篇。来自国内各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入选优秀论文作者共计百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