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招聘季,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黄金期,也是企业揽才招贤的关键期。江苏各高校的线下大型招聘会正密集举行,现场提供岗位数比求职人数还多的比比皆是,如何更好推动企业和毕业生实现“双向奔赴”?招聘会场内外各方主体正在牵线搭桥,联手破题。
线下荐才,教师比学生更忙
在各大招聘会上,记者发现,很多学院的就业老师、院领导在会场穿梭,与招聘会沟通,有老师还拿着学生简历亲自荐才。
3月24日,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23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上,95家招聘单位300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在太仓市华顿外国语学校摊位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助理倪嘉丹一边问,一边拿着小本记录着,“学校招的体育老师不少呀?大概有什么要求?待遇如何?”根据学校的需求,倪嘉丹重点推介了几名大学生。
“今天有不少学院的老师在现场,遇到匹配度较高的单位他们会及时对接,带回学院再进行针对性宣讲。”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招就处副处长李佶莲告诉记者,当天到场的企业中,近40家为民办学校及大型培训机构等教育类单位,薪酬可观,还有租房等补贴,但学生反应平淡。“受各种因素影响,毕业生‘考编’意识强烈,‘慢就业’现象增多,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接触和引导,让大学生以更加积极、灵活的状态投身就业市场。”
借助一场场招聘会,企业与高校争取更多的沟通。在江南大学25日举办的2023届毕业生春季大型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了一间由会议室改造的访企拓岗专区,在这里,前来咨询的不是毕业生,而是来自各个学院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们。
“你好,我们学院今年有200多名毕业生,其中一半的学生即将就业,我们企业今年的招聘要求如何呀?”来自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伍胤鸿老师在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询问。当得知学院的生源和产学研情况后,企业负责人跟着伍老师前往学院,开展产学研方面的接洽与合作。

江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戴云告诉记者,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34家企事业单位带来了2万余个工作岗位,这也是学校首次设立访企拓岗专区,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推荐优质毕业生;从长远说也促进高校与企业更深度融合,了解相互直接的需求,有利于解决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形成产学研就深度合作模式。
一人“一策”,打破就业“孤岛”状态
一场场春天之约,吸引了诸多求贤若渴的企业单位。但记者也发现,处在同一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双方却各有各的考量。
3月18日,中国药科大学的招聘会上,山东的一家生物育种企业一个上午只收到了6份简历。该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表示,公司是一家中小企业,正筹备上市,研发岗位的人员缺口较大,因此除了参加涉农院校的招聘会,他们也会前往更多拥有生物相关专业的高校招聘会招贤纳才。“我们希望加入更多新鲜血液,希望新进员工一进来就能上手,但符合我们需要的毕业生往往更愿意去科研院所或大型国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00后”毕业生们不少都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在选择企业投递简历时,用人单位的性质、地域、规模、工作岗位是否专业对口、薪资、上升通道都是他们的关注点。逛完整场招聘会一份简历都没投递的毕业生也并不鲜见。高校就业部门相关指导老师表示,在这种背景下,更要关注毕业生心态,做细做实就业工作,帮助学生调整策略,突围就业市场。
今年年初,江苏二师数字媒体专业应届毕业生童佳萌还纠结着想考研,但最近一个月她开始给一些对口的单位投递简历,“在岗位上把技术给磨扎实了,慢慢来”。而小童在校期间参与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江苏赛区等经历也令一家动画制作公司颇感兴趣。“小童的求职态度很积极,这也是我们努力倡导的。”李佶莲告诉记者,学校实行了毕业生“一人一导师”的帮扶机制,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针对应届毕业生,定期与学生开展一对一谈话,全程了解学生就业动态,“除了与学生沟通外,我们在必要时还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学校和家庭携手为孩子未来做规划”。
走进园区先参观企业,再参加招聘会,让岗位变得“可亲可感”。3月29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扬州市职业大学与扬州经开区管委会、扬州市人社局联合举行了一场“眼见为实”的招聘会。扬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吴正豪表示:“之前我是有点迷茫,但参观园区环境时,有好几家企业都感觉很合适,已经开始憧憬在这里工作的画面了。”

在求职者中,往届生心理压力更大。比起师弟师妹们,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2022届毕业生李菁芸感觉自己适合的岗位更少。在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微信群中,班主任、辅导员等3人组成就业指导小组,定时发送各种就业信息,定点了解求职状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导向的学生发布就业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小李成功通过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教师招聘,3月底已顺利退群。
为了更好地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自2022年9月以来,省教育厅已组织全省高校举办招聘会1300余场,征集发布招聘需求135万个。“去年起,我们就推出了《江苏省政策性岗位招录2023届高校毕业生时间安排方案》,每周开展就业数据动态监测,每月召开就业工作调度会,总结成效、研判形势,稳步推进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江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江苏24365大学生智慧就业平台与国家24365平台、高校就业平台贯通,实现信息无缝对接、数据实时共享。
校地合作,引领人才服务国家地方所需
在今年的招聘行动中,校地合作比往年更加深入。2月22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的“就在苏州·留在苏州”校园引才专项活动上,全省首家“苏州人才驿站”正式落户南信大,学校与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等四方共同签署“开展高质量就业战略合作意向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工处副处长蔡惠华介绍:“人才驿站的建立将实体化我校与苏州在‘就业政策大讲堂’‘实习见习微平台’‘人才落户直通车’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校地合作。”
3月1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王志建通过苏州人才驿站发布的招聘信息,联系到苏州一家科技公司,通过驿站,他向苏州人社部门申请了来苏面试交通补贴,并获得了500元的面试补贴。蔡惠华说,学校将通过人才驿站为有意向前往地方就业的学生提供“点对点”就业政策咨询、服务档案定制、见习岗位匹配、实习企业推荐,推动毕业生“实习+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截至目前,已有来自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市领导陆续带队赴学校揽才,学校陆续建立了南京人才驿站,苏州人才驿站,无锡人才驿站等3家实体工作站,结合当地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为大学生与地方、企业“牵线搭桥”。
“与往年相比,今年春招用人单位入校较早,学生求职行动也比较早。”东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顾青瑶告诉记者,各地来校招聘的企业数不少,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以校地合作为例,很多地区制定出各项优惠政策,我们要引领学生们了解国家在哪些领域需要人才,不同地区发展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进而精准对接。”顾青瑶表示,这也就意味着要引导学生不再纠结于选哪个单位,而是选择服务哪个地区,真正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大局。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0/RKEbGGluF37mbvr8/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