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构建沉浸式育人场景,展现青年风采,引导广大青年传承五四精神,争做时代新人,4月25日,“舞承薪火,集焕新风”五四青年节校园音乐运动市集特辑活动在中苑主田径场圆满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参与活动,与青年师生亲切交流。活动吸引了2000余名师生参与。多维融合创新,激活青春动能。活动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化学与材料院学生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龙山书院学生会承办,校青年新媒体中心、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T.nt街舞俱乐部协办。活动深耕“思政+文化”育人模式,融合竞技精神、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分为“薪火逐梦”青春接力跑、“赤焰之歌 青春交响”草地音乐节、“青漾市集”公益集市跳蚤市场三大板块,旨在让更多青年有参与、有所得、有所学、有所乐,不仅满足青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彰显青年一代的蓬勃朝气与责任担当。接力时代使命,彰显青春本色。在“薪火逐梦”青春接力跑中,金自康及校外嘉宾与我校师生一起佩戴荧光手环,踏着校园歌曲《宁六路219号》的旋律,以接力奔跑的形式传递“奋斗火炬”,引导信大青年朝气蓬勃发展,赓续传承新时代五四精神。“赤焰之歌 青春交响”草地音乐节的舞台
4月26-27日,“文学与氛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由《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社会科学处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朱大梅副校长,《外国文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文学院院长赵霞教授做会议筹备报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尹才祥教授在闭幕式上总结讲话并致辞。开幕式由《外国文学》名誉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朱大梅副校长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建设成果。她指出,南信大文学院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成绩优异、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呈现出多层次、高领域的发展态势。她希望本次“文学与氛围”全国学术研讨会不仅能从理论层面深化对“文学与氛围”主题的理解,促进相关学术议题的深入研究,也能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注入新的灵感与活力,推动我国文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张剑教授代表《外国文学》欢迎并感谢各位与会代表。他简要介绍了《外国文学》的办刊宗旨,指出期刊至今已主办了24届年度全国学术研讨会,主题包括文学与疆界、文学与游戏、文学与物、
2025年4月24日上午,雨花台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赵光辉一行来校交流,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大梅出席座谈会。党委校长办公室、教务处、科学技术处、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信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相关负责人,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会议。朱大梅致欢迎词,从学校办学历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介绍。她说,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目前已有10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校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入选首批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开设大气科学拔尖班、国科大联培班、社科大联培班、华为实验班、腾讯云实验班。学校重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2018年成立教师教育学院,2021年成立基础教育集团,2023年入选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2024年承办“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暑期学术周活动和获批江苏省教育家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双一流”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系统观念和特色做法。2024年11月,学校与雨花台区签署教育合作协议,雨花台中学、软件谷中学、小行小学正式成为南信大基础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希望双方能够按照合作协议框架,秉承“互助、
科技日报4月21日记者获悉,中国—爱尔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日前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中国气象谷揭牌。该实验室同时发布了首批科研项目,研究方向涉及智能农业技术、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建筑与智能交通技术、海洋气候与海洋能量等。中国气象谷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北新区共建的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的核心平台,吸引了大量气象、环境、信息类国际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自2006年开始合作。2023年成...
中国社会科学网4月2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牵头,《阅江学刊》编辑部承办的“面向‘十五五’规划的‘双碳’行动”学术会议——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第6期在南京举行。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嫣参加会议开幕式并讲话,她表示,学校持续强化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紧跟国际前沿的高端学术平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不确定性陡增、极端天气频发,正在改写传统的气候模式,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新一代的预测技术和气候治理支撑。要积极推动气候知识创造和生态文明变革,为气候变化应对与“双碳”知识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阅江学刊》执行主编韩璞庚表示,《阅江学刊》坚持阅百家风采、刊理论精髓、览思想潮流、观学界气象的办刊理念,以“气象与人类社会”这一特色栏目为抓手和品牌,以大气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 《阅江学刊》编辑部副主任沈丹介绍说,“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以
交汇点新闻4月2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阅江学刊》主办的“面向‘十五五’规划的‘双碳’行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No.6)”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近20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共议面向“十五五”规划的“双碳”行动与中国社会的绿色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嫣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她介绍了该校办学历史、特色和成就,肯定了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气象与人类社会》特色栏目在彰显该校人文社科学科特色化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平台和窗口作用。她表示,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不确定性陡增、极端天气频发,正在改写传统的气候模式,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新一代的预测技术和气候治理支撑。《阅江学刊》应积极推动气候知识创造和生态文明变革,为气候变化应对与“双碳”知识生产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助推文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阅江学刊》执行主编韩璞庚在致辞中表示,《阅江学刊》始终秉持“阅百家风采、刊理论精髓、览思想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