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要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全面复学、正常复学、安全复学。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732万人。广大教师疫情期间通过大规模在线教学,满足了全国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了教育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3日)习近平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7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 7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建立了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事关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形成系统的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南。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的时代篇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观点,关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关于通过实施全面教育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又继承党的教育理论成果,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
中华文明史很长,人类文明史更长,从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历史变局。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历史进程的“分水岭”味道似乎越来越浓:有些事物在加快变化,并在变化中不断引发更多新的变化,有些事物的变化则在趋缓。对此,我们要想有清楚的认知,就必须把握住那些决定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变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哪些变量是根本之变 从时空维度来看,对某种社会存在的解释,要么是沿空间横轴进行时空横切面的分析,要么是沿历史纵轴进行时空纵切面的分析。要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显然更应该采用后一种分析思路和框架。 我们要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解读出其中基础性变量的内在运动机理,还是要回到马克思的分析路径上来。能够主导人类社会百年以上长时段发展演进的,是人类个体需要倾注数十年时间努力的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分化和深化,以及由此形成并可在代际之间传承发展的知识的不断创新创造。能够主导人类社会百年以上长时段发展演进的,还有与专业化分工相伴相生、互为依托的制度创新。 概言之,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够引发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大基础变量。历史反复证明,知识的累积创新绝不是个“
全面认识、把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首先要有世界经济、政治的宏大视野,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此外,也不能忽视新科技浪潮整体性、结构化要素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势深度生成、深化进程中的巨大时代催化作用。 相较既往几次科技浪潮,尽管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这次新科技浪潮与之保持了一定历史连续性,但它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云计算、量子科技以及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构成的全方位、“豪华型”阵容却具有以往所不具备的“总体性革命”新特点: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命与非生命的关系等人类与世界的关键关系层面,达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人类的本质存在与自我认知,较之传统都发生了巨变。这种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阶段快速转变,使得科学与技术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对外界与自身的认知。 这些科技在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便利、舒适、效率、品质的同时,也潜伏着远超之前的风险与隐患: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带有“破局”和“立局”性质的大变化,涉及许多方面,但最为核心的是世界格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既要抓住大变局带来的历史机遇,也要应对好大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论断,对指导我们深刻认识世界政治演变趋势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全面把握大变局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大意义。领会理解这个论断,首先要从大历史的视野认清其核心要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研判这个大变局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应对方略。如何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世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是近百年来未发生过的带有“破局”和“立局”性质的大变化。这个大变局涉及许多方面,但最为核心的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可以分成若干层面,最为宏观、最带全局性的是由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而导致的“非西方化”。 西方国家自通过大航海、殖民扩张、思想启蒙、工业革命、政治变革等方式崛起后,五百年来一直主导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的基本面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或被动挨打,或追随西方的境地。然而,到了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首先,我向在座各位老师,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7亿,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 第一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和亿万人的浴血牺牲,最终取得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温历史,汲取胜利的启示,铭记和平的教益,才能汇聚开辟美好未来的力量。 启示之一,不忘历史才能守护历史,不忘历史才能守护和平。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历史,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忘记历史、曲解历史、虚无历史,这是任何一个志在强盛的国家都需要警惕的事情。牢记历史才有正确认知,以史为鉴才能和平永驻。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警示,增进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高高举起抗战英烈递过来的精神火炬,传承家国天下、命运一体的爱国情感,我们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的复兴使命。 启示之二,人民是历史的真正英雄,人民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无论是松花江边义勇军的浴血奋战,还是青纱帐里游击队的英勇突击,抑或是边陲丛林里将士们的拼死抵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体现出对国家存亡和民族大义的担当。全民族抗战,一扫“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
链接:https://filedc3c47575628.aiwall.com/v3/idea/d3iUCJyL?suid=2EBA37C6-3058-44DB-8C42-8EF5303E67D3sl=0#suid=ohAJ7wQ6SM_EFEK6fZUuB2koDRWUsl=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江苏自然条件优越、城乡区域发展比较协调,园林城市、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众多,自古以来便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进入新时代,我们有责任把一个更加美丽、生态宜居的江苏带向未来,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努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我们要建设的美丽江苏,要美得有形态,山清水秀、林美草绿、田沃湖净,城乡聚落分布合理,人居自然相得益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得有韵味,能够触摸到自然肌理、历史脉络和文化记忆,自然生态与建筑空间完美融合,让人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熏陶;美得有温度,生活中有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到处彰显文明之风;美得有质感,衣食住行、娱购游学,处处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事事都能感受到精致精细、品质品位。 建设美丽江苏,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美丽江苏的生态基底。生态美好,才有生活美好;生态江苏,才是美丽江苏。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看得准的要“积极有为”,看不准的要“主动无为”,为未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