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乐旭教授团队,近期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研究文章,题为“Recovery of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n China by the Clean Air Action plan”(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4-01586-z)。该文章基于自主研发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多套数值模式、多源观测资料和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揭示了我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下(CAA)空气污染缓解对陆地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图1:清洁空气行动下气溶胶与臭氧变化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机制严重的空气污染通过臭氧对植物的损伤和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削弱陆地碳吸收的能力,从而影响陆地和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区域气候的变化。该研究全面量化了2014至2020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中人为减排措施所导致的气溶胶和臭氧时空变化规律,并解析了这些大气污染变化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机制(见图1)。研究结果显示,吸收性黑碳气溶胶减少导致的地表辐射提升、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带来的降水增加,以及臭氧降低后植
为系紧母校与校友情感纽带,汇聚文化传媒行业校友企业资源,助力南京区域校友企业协同发展。11月13日,副校长金自康一行走访校友企业“八点光线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召开校友企业代表座谈会并授牌“校友之家”。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部长陆长宇,校友办公室主任程艳丽、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詹晓茹、大气科学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李艳艳,以及在文化传媒领域创业的校友代表。八点光线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成超,系我校2003级“声像技术”专业校友,他首先热情欢迎母校领导与校友们的到来,并带领大家参观了公司的办公环境以及搭建的微短剧拍摄场地,详细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开拓传媒领域新赛道,该公司今年与江苏卫视等121家传媒公司共同成立了“江苏微短剧联盟”,且与母校“艺术学院”达成未来合作意向。座谈会上,陆长宇首先向关心支持江北新区发展的南信大校友表示感谢。他向大家介绍了新区“一核、两翼、三组团、四轴带、五片区”城市布局和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的规划蓝图。他谈到,江苏微短剧联盟的成立正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作为,未来要借助科技创新提升内容品质,发挥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与城市发展相
近日,“第七届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简称“统计案例大赛”)国赛答辩赛在西南财经大学圆满落幕。我校17支队伍参加了本届案例大赛,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同时获得华东赛区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杨洲木老师指导的参赛队伍继去年首次成功入选案例库后,今年再度入选“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统计案例大赛”既是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平台,因而受到了我院领导与教师的高度重视。数统院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组建了由吴香华、杨洲木、卫雨婷等15位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通过近1个月的系统培训、深入交流和悉心指导,我院共组织了17支队伍参加案例大赛,创下我校近年来参赛数量新高“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是由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MAS)指导,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和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联合主办,是一项涵盖广泛、影响力深远的重要赛事。2
11月13日下午,以“安全为我,安全有我”为主题的2024年实验室安全文化月闭幕式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省教育厅科技处二级调研员张海珠、江北分局盘城派出所四级警长孙跃、校团委、保卫处、总务处、科技处、学工处负责人,各承办学院实验室责任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相关人员以及学生获奖代表参加会议。闭幕式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吕红主持。闭幕式首先播放了本次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的视频剪辑,由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承办的“实验室安全嘉年华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实验室安全宣教工作落到实处;由自动化学院承办的实验室安全辩论赛围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硬件设施重要还是人员意识重要;应重在制度完善还是人员意识提升”等辩题展开激烈辩论,激发了全校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实验室文化沙龙活动中,我校邀请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省内安全环保管理专家以及学校实验室安全督导完成7场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实验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相关政策解读、危险化学品的规范化使用与实验室消防安全等,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安全环保教育理念,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逃生消防应
11月13日上午,由南京市委组织部主办、我校承办的2024年秋季南京市领导干部“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校专题培训在中国气象谷6号楼201报告厅开班。我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出席开班仪式并致欢迎辞,仪式由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施威主持。胡明保致欢迎辞,他代表我校对南京市各部门、各区的学员表示欢迎,对南京市委组织部对我校的肯定与信任表示感谢。随后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他指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近年来院系布局不断优化,优质资源不断汇聚,办学空间持续拓展,社会声誉明显提升。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国家创新体系布局,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规划,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长三角北翼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要紧扣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追求,更大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辐射带动南京都市圈及周边城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携手共建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地。施威介绍了培训班的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居民热胁迫常用的策略。绿地的降温效应主要是通过水分蒸发产生的,但是蒸发也会增加空气湿度,反而会加剧热胁迫。如果同时考虑温度和湿度,绿地的净效应有多大? 针对这一问题,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联合耶鲁大学等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Nature Cities》发表题为“Regulation of humid heat by urban greenspace across a climate wetness gradient”的研究文章。研究组采用一款智能温湿度传感器Smart-T,用自行车在全球15个城市的114个绿地测量温度和湿度。采用热力学的湿球温度函数,将湿热胁迫分解为温度和湿度分量(图1)。结果表明,在白天,绿地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温度,另一方面由于蒸发作用会增加湿度;这种降温和增湿效应往往相互抵消,导致湿球温度的变化可忽略不计。而在夜间,绿地由于土壤热储量减少,能够同时降低温度和湿度,从而缓解湿热胁迫。该研究表明,在选择城市热胁迫的应对策略时,湿度和温度同等重要。 文章第一作者为大气环境中心2018届杨亦辰硕士(现为耶鲁大学博士生)
近日,海洋科学学院物理海洋和数值模拟研究所在海洋亚中尺度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文章《Submesoscales are a significant turbulence source in global ocean surface boundary layer》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教师董济海教授,我院董昌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布朗大学Baylor Fox-Kemper教授、马里兰大学Jacob Wenegrat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学院Abigail Bodner助理教授、中山大学于小龙副教授以及英国气象局Stephen Belcher教授。海洋上边界层是海洋与大气之间动量、能量和热量交换的通道,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上边界层的湍流混合在上述交换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深入认识海洋上边界层湍流混合对于提升气候模式的模拟、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大量研究关注了波浪、风和对流等过程对上边界层中湍流混合的贡献。最新研究发现,海洋锋面伴随的空间尺度在0.1至10公里的亚中尺度过程也对湍耗散有着重要贡献。然而,亚中尺度过
11月12日上午备战江苏省首届高校急救教育现场展示活动专题会议在行政楼316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韦忠平到会讲话。教务处、学工处、体育部、校团委以及总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出席会议。综合门诊部王士荣主任就队伍组建情况、线上评审结果、备赛状况和专项经费支持工作做了专门汇报,总务(后勤)相关负责人就此做了补充说明。韦校长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此次展示活动既是对我校近年来急救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全方位检阅和集中展示,也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提升公众急救意识的重要契机。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针对下一阶段备赛工作,韦校长明确要求:一是要熟悉活动规则和活动流程,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强化赛前训练,确保每一位参赛者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三是有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不断优化急救方案,完善急救流程;四是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扎实推进备赛系统性;五是要充分利用经验交流契机,积极展示我校急救教育教学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明确了目标、鼓舞了士气,为积极推进我校备战急救教育现场展示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12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环境工程2班在学科一号楼S307会议室召开“规划未来,坚定信念”主题班会。副校长朱大梅作为班主任出席会议。环科院相关负责人与联系班级全体同学参加会议。班会上,班长金晓雨首先就目前班级基本情况、党团员发展,以及过去一年同学们在学习科研、团学工作、社会实践、阶段性收获与不足等方面向班主任做了详细汇报。随后,21级环工专业马思澜结合自身保研历程,从专业课学习、平衡学业与科研、提升综合素质三个方面为同学们做经验分享。接着,班主任朱大梅给大家讲授了一场精彩的思政课。她对同学们这一年来的积极变化与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与自豪,重点与同学们分享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进校园”的先进事迹与感悟体会,并围绕“信念、热爱、自信”三个关键词,再次对班级同学提出殷切关怀与期望。她指出,理想信念是每个人的“航标”与“灯塔”,指引与激励我们前进,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时刻与祖国同心同向,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习之中。她表示,我校环境学科综合实力强劲,希望同学们热爱专业、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选择,抓牢学业、敢于创新,努力拼搏并做到持之
近日,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在本次竞赛中我校共有143支队伍参赛,有67支队伍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7项,江苏省一等奖18项,江苏省二等奖20项,江苏省三等奖21项,获奖率达46.9%。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学校高度重视数学建模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教务处藕舫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建模指导团队先后组织了两个学期的数学建模竞赛实验班培训,又利用暑假假期精心组织数学建模集中训练,给学生们安排了一系列建模知识学习、经典案例分析、赛前实战模拟等系统性训练,为参赛队伍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19项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24年,来自全国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的1788所院校/校区、65761队(本科59278队、专科6483队)、近20万人报名参赛。表:2024年国家奖获奖名单参赛队号获奖情况参赛队员指导教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