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快讯

停课不停研,我校多措并举推进基金申报工作

2020-03-24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于杰作者(文):作者(图): 发布: 责编:贾冰访问量:484

仔细校对,点击保存,应气院余振老师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的最新一轮修改,他轻轻舒出一口气。不过,余老师明白,相关工作还远没有到收官的时候。按照计划,学院、学校还将组织最终一轮专家评审。

修改、专家评审、再修改……这是申请基金的老师们的日常。从学校启动基金申报工作,到最终结束,每份基金申报书都要经历七八轮的精心打磨。

提前谋划,多方取经

项目申报功在平时

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的申请截止时间都进行了相应的延期。这给了相关工作更为充分的准备时间。按照原定计划,每年寒假正是老师们精心打磨项目申请书的黄金时间。今年我校准备申请项目的老师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延期期间,老师们抓紧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完善申请书。

其实基金项目申请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讲究功在平时。我校2020年基金申请工作从2019年9月启动。梳理校内具有相应申报资质的老师人数,摸清家底;制定项目申请激励政策,精准施策;举办往年优秀申报单位经验交流会,多方取经……从工作启动以来,在学校的统筹下,各学院规划详细时间表,基本上以每月一轮的评审节奏,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一组培训会掠影可以看出准备工作的紧锣密鼓:2019年9月到10月,举办“2019年申报工作优秀单位申报科学基金经验分享”讲座;10月,举办申报“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主题讲座;11月,举办申报“联合基金项目”主题讲座;12月到2020年1月,举办2020年基金指南政策解读讲座;连续邀请南京大学童星教授、耿柳娜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王小锡教授等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做好外籍专家申请“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组织与保障工作,以培训会、专人指导等方式,帮助外籍专家迅速掌握申报政策,充分发挥我校外籍人才智力资源。各学院还持续拓展校内外专家评审渠道,针对老师们不同的研究方向,点对点对接,以汇报会、一对一当面交流、邮件探讨等多种形式为老师们的申请书把关。

就在学校行政班恢复的第一周,主管校领导就带队来到学院随机抽查申请书的撰写情况以及学院组织评审情况。有问题当面解答,有不足立即改进。校领导还特别调研了人工智能、化学与材料等新成立的学院,对新成立学院进行精准的政策保障服务。

有问必答,逐字把关

服务工作时时在线

年后正是基金项目申报的关键阶段,我校相关部门迅速响应防疫要求,将申报工作切换为在线模式。科技处项目管理科、重大项目管理科在线解答全校1100余名教师在项目申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项目申报书在报送上级主管部门之前科技处都要进行几轮的形式审查,平均每份项目申报书要修改至少两到三次,工作人员平均每天在线时间14个小时。

疫情发生后,了解和掌握不同气象条件因子或者过程(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可能影响,对于阻断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校省部共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发布专项课题,结合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鼓励和资助我校教师开展交叉性研究,为国家重大疫情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目前已经接收到大气院、应气院、环科院、管工院、自动化学院等学院的多个项目申请。

2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治理及影响”专项项目。我校第一时间研究解读政策,组织相关专家申报,最终我校提交5项专项项目申请。

社科处为确保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质量,将评审改为邮件咨询、电话答疑、视频讨论等多途径相结合的“无接触评审模式”。评审涵盖所有文科院部和申报学科,专家意见及时反馈至科研负责人、科研秘书和申请人,并要求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对照专家意见认真修改完善申报材料,同时做好相关材料归档工作。

为扩大横向项目来源,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横向项目,更好地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科处安排专人多渠道搜寻适合我校相关学科投标的横向项目,在社科处网站增设“横向招标动态”栏目,及时发布、推送各类招标信息。同时,社科处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协同各文科学院成立了“江北新区文化论丛”编撰工作组,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目前已形成比较清晰、系统的论丛提纲

这段时间各学院的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等相关负责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看“本子”,在项目申请书最终提交前,他们还要把这些申请书仔细校对一遍。格式是否符合规范?细节有没有把控到位?甚至是遣词造句都要来回推敲。除了完成日常工作,挤时间看“本子”成了常态。数统院刘文军教授接到学院老师的申请书时不忘叮嘱一句“给个word版,我帮你排版”;应气院冯召忠教授不仅要将院内的五十多个“本子”再把关一遍,还贴心地投入额外精力紧抓重点申报项目书的细节;大气院张文君教授组织专家力量,汇总意见,延长老师们打磨项目书的时间;文学院张军教授这段时间则将院内老师的申报材料反复修改了5次……

只要有问题,学院、学校一定迅速响应、及时解决,这是申请项目期间老师们的共同感受。自动化学院陈大鹏老师申请的项目需要准备一份批件,他当晚找到学院副书记刘佳教授,刘佳详细了解情况,立即向学校申请,第二天科技处就将相关文件准备妥当。陈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就在2月26日中午,他在最新一轮修改中思考了更为完善的思路,兴奋的他立即拿起电话和刘佳交流,四十多分钟的交流结束后,时间已经接近中午一点。

为了解答老师们的共性问题,刘佳教授还专门将学院申请项目的老师拉到一个微信群里,语音直播了两个小时相关注意事项。学院有老师的项目涉及机器人方向,恰好刘教授有个同学是这方面的专家,她“厚着脸皮”找到同学提建议,同学笑言“一顿饭就把我打发了”。

开阔思路,创新方法

研究成果厚积薄发

“你研究方向的创新性在哪里?”这是老师们在申请项目过程中最常遇到的“灵魂拷问”。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来自老师们在相关领域扎实的科研积累。能在激烈的基金申请中脱颖而出,实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化学与材料学院的张譞老师2019年12月刚从美国结束博士后研究入职学校。入职不久,他的申请书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2019年5月参加完校长面对面论坛我就确定了入职,但是美国那边还有些工作没有处理完,在这段时间我已经开始为基金申请准备起来。”

发现问题、解决思路、突破点……这些都是张老师在前期素材积累时反复琢磨的关键。为此,他往往在一个研究方向上就要仔细阅读一百篇左右的前沿论文。此前,张老师已经在《SCIENCE》《自然通讯》《德国应用化学》发表多篇论文,这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老师们的信心同样来自校内专家的悉心指导。大气院孙博老师2018年已经申请到一个基金项目,今年他要向另一个项目发起冲击。申请过程中最让他感动的是,王会军院士、何金海教授给他提出的宝贵建议。“王院士、何教授都会把我的申请书打印出来,直接在相关章节勾画批注,连个别用词的不恰当都会指出。”

进入申报的冲刺阶段,大家的状态 “不在改申请书,就是在去修改申请书的路上”。陈大鹏老师年初三就回到南京修改申请书,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学院内已经有老师比他先回到学校修改起来;法政学院徐倩老师在项目书提交前的上午还在优化细节,她感叹基金申请过程就是不断和自己斗争的过程;管工院的胡泽文老师整个假期脑海中一直琢磨的是“框架”的完善,除了完成了基金项目书,他还积极参加了“社科疫情专项”申请;海科院董昌明教授返回南京按照政策居家隔离期间念念不忘的也是修改申请书……

时间拨回到2019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立项金额连续两年实现20%增长,立项总数进入江苏省内高校排名前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再度获批重点项目……这半年多,或许只是全校上下辛勤耕耘的一段剪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