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要闻

天际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天际要闻 > 正文

学科协同满园春

发布日期:2015-04-30 来源:宣传部 作者:林雯 责编:贾冰 访问量:

  去年1月,在成功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后, “雪龙”号被浮冰拦住了去路,直至4天后才突出“冰”围。仅仅几个月后,由我校极地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实验室主任王召民教授领衔完成的《气旋引起的极端南极冰情的快速形成机理》就登上了《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2013年影响因子为5.078,在全球55个综合性学术期刊名列第五),该研究阐释了“雪龙”号被困事件中南极海冰快速增长的机理,并被列为中国南极科考30年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王召民教授还受到外交部邀请,作为中国仅有的2位专家之一,参加了2014年北极年度报告评审工作。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我校极地气候系统研究依托大气科学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极地物理海洋学研究,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大气与海洋携手,飞鸟与游鱼共进,“自立门户”不足三年的海洋科学学院,迅速驶入了协同发展的快车道。

  海洋科学的飞速成长,是南信大气象学科生态圈建设成效的一个样本。一个个学科协同发展“春天的故事”,正在激情书写。

“建有方向,创有目标”

  在中国行业高校集体转型的发展浪潮中,我校也经历了从气象单科性大学到多学科规模发展,再到建设“大气象学科体系”的过程。南信大摸着石头,趟过了一条湍急又宽广的河流,确定了“优势特色学科持续壮大, 新兴交叉学科异峰突起,基础学科长足发展”的发展路径——“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高峰,以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学科为高原,以基础学科为高地”,同生共荣、协同进化的学科生态圈战略应运而生。

  各学科在学校整体生态系统中如何定位,学科发展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是什么,如何以学科龙头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都在这张“超级蓝图”中找到了答案。

“有高地,才能提供沃土。”——翻开为不同专业准备的不同高数教案,数统院的教师自觉任重而道远。数学是支撑学科,大气科学研究尤其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其他基础学科亦是如此,没有较强的基础学科群作支撑, 应用学科就难以保持长久的自主创新能力。

“有高原,才能风景成片。”——海洋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近年来,我校大批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适应学术发展内在逻辑的应用学科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维持学科生态圈多样性的中坚力量。一个生态系统,组成层次越多, 结构越复杂,系统就越趋于稳定 ,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功能的自动调节能力也更强。因此,只有建成大片学科高原,注重学术的多元性和学科的多样性 ,才能为高峰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有高峰,才能登高望远。”——大气科学位列教育部学科排名第一,这是对我校发展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新的起点和新的机遇。高峰有多高,决定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引擎有多强劲。抓住国家建设一批一流学科的重大机遇,将大气科学从“全国尖兵”打造成“世界单打冠军”,形成真正的学科珠穆朗玛峰,才能实现整体实力的再次跨越升级。

  学科协同发展,根本在顶层设计,考验的是大局观、决策力和团结性。打造学科高地、高原和高峰,形成有机发展的气象学科生态圈,南信大的“超级蓝图”意味深长而鲜活生动。

“以点带面,协同进化”

  如果将高校学科系统比做一个生态系统,将其中每一个学科看作一棵“学科树”,就会发现学科间彼此影响 ,互为营养, 并能交叉和繁殖 ,产生新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这就是“学科生态圈”。 在这个“学科生态圈”里,各学科打破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以点带面,以优促精,不断更新、改造、延伸、拓展、 调整、补充,使之基础宽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协同。

——优势对接是突破口。

  行业优势对接政策优势。当前,我校不仅实现了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还进一步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局共建,同时与环保、水利、农业等行业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依托大气科学优势,辐射至海洋、环境、水文水利、农业等交叉领域,在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下,大批特色新兴学科开始进入发展曲线的“J”型上升区域。

  特色优势对接人才优势。“从工科环境转身投入气象特色大学,就是相信南信大深厚的行业背景能为气象传感器的研发提供更肥沃的土壤。”电信院刘清惓教授说道。出于相似的目的,大批非气象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一加盟:水文院院长林炳章、海科院院长何宜军、信控院院长刘青山、电信院院长葛俊祥、传媒院院长许建康……在他们的带领下,我校各学科捷报频传,花开似锦。

  ——深度融合是核心。

  学科深度融合催生学位点增长。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本质是知识互补,学科之间的互动形成学科协调效应,从而推动学科发展。而学位点建设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最直接的指标之一。遥感院的3S集成与气象应用、海科院的海洋气象学、计软院的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数统院的空间天气学、语院的科技史,电信院的气象仪器仪表方向、环科院的大气污染方向等等,均是依托我校气象学科优势,综合各主体学科自身特点新拓展的交叉性学科发展方向。这些方向既适应了国家战略需求,又指向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

  学科深度融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公管院学子的挑战杯赛作品《PM2.5公众认知及其对政府政策制定的价值研究》得到了各学院的倾囊相助:公管院教师跟踪指导和把控全程,大物院教师为队员讲解PM2.5特征和防控,环科院教师提供PM2.5的实物样本,传媒院的同学帮助制作海报和宣传视频……该作品最终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一等奖。在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要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复合型气象人才。

  ——集成创新是目的。

  电信院微波楼,专门配备小型微波暗室和雷达车的小房间内,一台测云雷达正在紧张调试,它就是国内首台地基94GHz 毫米波测云雷达——“天剑一号”,它在正式投入使用后将对中国气象事业产生重要贡献;计软院将以传感器网络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加密气象观测领域,利用信息隐藏技术实现了气象数据传输与安全存储。此外,红外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微型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土壤温湿度传感器、人工影响天气智能指挥系统等一大批气象仪器装备,集合了各学科力量集成创新,推广前景也十分广阔。

  2014年4月,首个由国内高校牵头独立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Nuist model1.0版正式发布,该模式耦合了大气模式、海洋模式、陆面模式、海冰模式等,未来还要耦合化学模式和生态模式,以集成创新改变我国气候模式发展落后的局面。研发如此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离不开跨学科的团队支撑,正是在不同学科的协同攻关下,Nuist model的开发从一开就站上了“巨人的肩膀”。

  通过不同优势学科的联合互补和学科结构与布局的优化,我校各专业摆脱了游离和孤立发展的局面,紧密围绕大气科学这一主线,通过渗透、交叉、嫁接等多种方式,依靠专业的内在联系生长而成,形成了覆盖每一个专业的纵向的学科链和横向的学科群。在保持大气科学学科传统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了若干新兴特色学科群,增强了主干学科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环境支撑,平台共享”

  良好的学科软环境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沃土,同时也是把学科建设好的先决条件之一。

 ——政策制定,既要倾斜又要兼顾。

  作为气象行业高校,紧跟行业需求,集中精力提高大气科学比较优势,树立学校国际品牌,是我校学科发展的第一要义。同时,我校多年来着力打造文科特区、工科特区,除“大气科学”外,“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与装备”获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列入省重点序列学科名单,资源配置更趋科学。此外,对于暂时处于后发地位,但符合社会经济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给予制度性保障,同样为其提供孵化环境,助其平稳顺利过渡。

  ——协同发展,既要共生又要竞争。

  在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同生共荣的过程中,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学科之间竞争的不可避免性。在学校各学科之间的竞争中,一些社会亟需的新兴学科代替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同时,各学科的发展活力在竞争中被广泛激发,在不断"争上游"的过程中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当然,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共生同,彼此适应,寻求更好的合作。

  ——组织结构,既有纵向又有横向。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院系所(室)建制,这种纵向的组织结构更利于同一领域的资源集中以及行政管理。要打造系统科学的学科生态圈,就需要以纵向结构为基础,同时以横向组织结构打通学科壁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协作创新。

  以人才培养为结合点,建立跨系科的博(硕)士点。例如,电信院同时在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物理、雷电科学与技术和大气信息与安全博士点与其他学院合作共同招收博士研究生;环科院除了刚刚获批的环境气象博士点外,还在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3S集成与气象应用博士点与其他学院共同招收博士生……各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加强学科交流打开了渠道。

  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结合点,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平台。2014年,我校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成为全国首批获准立项建设的三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多源资料融合与同化技术、天气气候动力学、模式物理过程和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大气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气候变化影响评估5个领域,汇聚了近10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平台,承担多项973、863等科研项目,成为我校科研平台中的“航空母舰”。它不仅整合了学校优势资源,更结合国际一流科研力量,为多学科协同进化、产生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独行快、众行远,亲望亲好、邻望邻好。抓住“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高峰,以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学科为高原,以基础学科为高地的有机发展的学科生态圈”的建设契机,南信大正砥砺奋进。

作者(文) 作者(图)
报告人 林雯 责编 贾冰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