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点,寒气氤氲了门窗,气象楼303室仍灯火通明,徐邦琪办公室的三台电脑还在高速转着计算程序和数值模式,一盏雅致的落地灯让办公室多了些家的温暖。“她都拿办公室当家了”,提着一壶滚烫的姜茶走进办公室,曾经是徐邦琪的学生、现留校工作的杨悦为徐邦琪“操碎了心”,“老师有时为了一个方程能从下午两点算到晚上九点,连饭都顾不上吃。”杨悦就常常磨着妈妈做些姜茶和营养品带给徐邦琪,还得看着她喝下去才安心。
连学生都为自己的健康操心,徐邦琪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但她确实又不是刻意要成为苦行僧式的研究者,只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某个科学问题着了迷。例如她最近正尝试将动力模式和统计模式结合对灾害天气进行延伸期尺度的预报,希望利用动力模式预报的低频大尺度信号,通过背景场和天气尺度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和统计关系,进一步对天气系统进行提前10-30天的预报。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高速发展以及资料同化技术、模式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的不断改进,数值模式对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气候预测的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然而,介于二者之间、10-30天的“延伸期”天气预报至今仍是气象学界的一大难题。短期天气预报主要为初值问题,气候预测主要为边值问题,延伸期尺度预报既是初值问题、又是边值问题,从而更加复杂。
难度越大,就越能激起徐邦琪的挑战欲。她一直对延伸期预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充满兴趣,很大程度上也因此选择来到祖国大陆。“台湾地方比较小,许多学者关注天气系统和短期天气预报的研究,而大陆受季风影响,地理特征复杂多变,更适合做气候研究。”再加上充足的经费、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协作互助的科研团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来到祖国大陆工作。徐邦琪很快为改进延伸期预报模型做出了贡献,在她主持的“大气低频振荡与江淮地区灾害天气的延伸期预报”项目中,不仅通过科学分析增进了对季节内振荡影响灾害天气事件的科学认识,同时还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南方和江淮流域的延伸期统计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0天对南方和江淮地区的降水进行有效预报。
在南信大,徐邦琪并不是科研上的“独行侠”。徐邦琪的同事李艳就常常找她讨论问题,独特的学术背景让她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她好像什么领域都懂,而且很乐意帮助别人,自己的数据、程序都可以共享。”徐邦琪也常常受到前辈的指点,不久前王会军院士和大气院院长陈海山还特意把她拉到办公室,帮她一点一点地修改基金申报书,从科学问题到表述方式,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经过长期不懈地钻研,国家气候中心敏锐地看到了徐邦琪研究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够提前10-30天进行精确的延伸期预报,那么就能大大降低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8年初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徐邦琪和李天明研发的“时空投影模型技术方法”通过业务应用转化,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气候中心的业务预报系统之一,可以对全国降水和气温进行延伸期时间尺度的实时预报,更在2013年亚青会、2015年阅兵仪式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气象保障,填补了我国过去在延伸期尺度预报的空白。
年轻的徐邦琪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教科书《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Atmosphere-Ocean Climate System》再版时,特别增加收录了徐邦琪发表的两篇有关天气尺度升尺度反馈季节内振荡的研究论文。在2016年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权威期刊《Review of Geophysics》的论文中,她的研究被评价为“首次定量揭示了海洋反馈对季节内振荡发展的重要机理”。国际著名专家Maloney教授也曾赞扬她的研究“可使扰动影响季节内振荡的潜在重要性得以完善”。
徐邦琪开始成为别人眼中的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