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要闻

天际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天际要闻 > 正文

【名师荟萃】从科研“小迷妹”到科学“发光体”,她是来自宝岛的“邦琪姐姐”

发布日期:2018-06-04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林雯 责编:林雯 访问量:

  挎着小布包、穿着棉麻长裙、见人未语总先笑,这让徐邦琪看着像是隔壁宿舍的“森女系”学姐。

  学生们确实私下叫她“邦琪姐姐”。这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邦琪姐姐,平时说话软糯、眉眼弯弯,工作起来却有种当仁不让的“虎气”。从美国回国工作4年来,她专注攻克全球气象界公认的难题——延伸期预报,不知不觉间已成了全国十佳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江苏省特聘教授以及别人眼中的“大牛”。

  她是科研“小迷妹”:科学会让人发光

  在去美国之前,徐邦琪一直是在“不确定”和“试试看”的状态中度过的,这似乎和大家想象中早早就定下宏伟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的科学家形象不太相符。

  从小喜欢文学,常获作文竞赛奖项;高中开始对地球科学产生兴趣,又拿下了台湾高中生科学展地球科学组第一名,徐邦琪也难以逃过这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学文还是学理?同时获得保送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机会,是去台湾大学一心攻读大气科学,还是去台湾师范大学学习领域更广的地球科学?

  大学毕业,是在中学从事收入不错又稳定的教师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成为就业难的台湾“土博士”?

  博士毕业,是到台湾气象业务部门工作,还是出国做博士后研究,试试走科研之路?

  每一次,徐邦琪都在百转千回的思虑后,选择了后者。她不急躁,更不惧错了再重来。徐邦琪形容自己并不是一个很擅长决断的人,而在旁人看来,这更是一种非功利的、也非“有用至上”的人生哲学。徐邦琪很少在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一个必须完成的框框,“人生的路那么长,每件事都有各自的乐趣,不多试试怎么知道呢?”

  直到博士后阶段,徐邦琪才确定要走学术这条路。2007年,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教授、我校特聘教授李天明来到台湾讲学,讲台上的他思维极快,随手一挥就能提出一个问题的十种解法,充满无尽的活力与创造性,大有挥斥方遒、沙场点兵的将军架势。这样的场面镇住了年轻的徐邦琪,大专家在学术前的神采飞扬令她崇拜不已。“为何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做来烦躁地想揪头发,他们却那么津津有味、百思不厌?”徐邦琪发现,也许有了正确的打开方式,科学真的会让人熠熠生辉。

  带着“小迷妹”靠近偶像的心情,彼时认为自己还是学术圈外人的徐邦琪申请了李天明的博士后,这一做就是四年半。出乎徐邦琪的意料,这是她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很大程度拓展并更新了研究思路和方法。“读博士时没给自己什么压力”,徐邦琪坦言,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的是两个时间尺度系统之间的作用,可以沿用前人的一些方程算法,但在博士后阶段,李天明指导徐邦琪开始探讨多个天气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获得对天气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更深入的了解。这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每加入一个尺度,就会使问题复杂得多。幸运的是,徐邦琪做到了。虽然她自觉摸到门道的时间比较晚,但比起直奔主题,前期多方向的试探、摸索与积淀,让她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跳跃的思维和更充分的耐心。

  回想起当初自己的选择,徐邦琪感到庆幸。李天明从不催促施压,既给足成长的空间,又手把手、事无巨细地指导,常常提供极具开创性、非常规化的解决思路……在沿着科学草原的边缘寻寻觅觅走了很久之后,她似乎突然找到了那个原本隐秘的小入口,进入之后便是豁然开朗的康庄大道。

  她确信,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因科学而散发光芒。

  立志攻克世界难题:祖国大陆有好平台

  夜里十点,寒气氤氲了门窗,气象楼303室仍灯火通明,徐邦琪办公室的三台电脑还在高速转着计算程序和数值模式,一盏雅致的落地灯让办公室多了些家的温暖。“她都拿办公室当家了”,提着一壶滚烫的姜茶走进办公室,曾经是徐邦琪的学生、现留校工作的杨悦为徐邦琪“操碎了心”,“老师有时为了一个方程能从下午两点算到晚上九点,连饭都顾不上吃。”杨悦就常常磨着妈妈做些姜茶和营养品带给徐邦琪,还得看着她喝下去才安心。

  连学生都为自己的健康操心,徐邦琪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但她确实又不是刻意要成为苦行僧式的研究者,只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某个科学问题着了迷。例如她最近正尝试将动力模式和统计模式结合对灾害天气进行延伸期尺度的预报,希望利用动力模式预报的低频大尺度信号,通过背景场和天气尺度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和统计关系,进一步对天气系统进行提前10-30天的预报。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高速发展以及资料同化技术、模式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的不断改进,数值模式对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气候预测的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然而,介于二者之间、10-30天的“延伸期”天气预报至今仍是气象学界的一大难题。短期天气预报主要为初值问题,气候预测主要为边值问题,延伸期尺度预报既是初值问题、又是边值问题,从而更加复杂。

  难度越大,就越能激起徐邦琪的挑战欲。她一直对延伸期预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充满兴趣,很大程度上也因此选择来到祖国大陆。“台湾地方比较小,许多学者关注天气系统和短期天气预报的研究,而大陆受季风影响,地理特征复杂多变,更适合做气候研究。”再加上充足的经费、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协作互助的科研团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来到祖国大陆工作。徐邦琪很快为改进延伸期预报模型做出了贡献,在她主持的“大气低频振荡与江淮地区灾害天气的延伸期预报”项目中,不仅通过科学分析增进了对季节内振荡影响灾害天气事件的科学认识,同时还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南方和江淮流域的延伸期统计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0天对南方和江淮地区的降水进行有效预报。

  在南信大,徐邦琪并不是科研上的“独行侠”。徐邦琪的同事李艳就常常找她讨论问题,独特的学术背景让她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她好像什么领域都懂,而且很乐意帮助别人,自己的数据、程序都可以共享。”徐邦琪也常常受到前辈的指点,不久前王会军院士和大气院院长陈海山还特意把她拉到办公室,帮她一点一点地修改基金申报书,从科学问题到表述方式,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经过长期不懈地钻研,国家气候中心敏锐地看到了徐邦琪研究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够提前10-30天进行精确的延伸期预报,那么就能大大降低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8年初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徐邦琪和李天明研发的“时空投影模型技术方法”通过业务应用转化,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气候中心的业务预报系统之一,可以对全国降水和气温进行延伸期时间尺度的实时预报,更在2013年亚青会、2015年阅兵仪式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气象保障,填补了我国过去在延伸期尺度预报的空白。

  年轻的徐邦琪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教科书《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Atmosphere-Ocean Climate System》再版时,特别增加收录了徐邦琪发表的两篇有关天气尺度升尺度反馈季节内振荡的研究论文。在2016年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权威期刊《Review of Geophysics》的论文中,她的研究被评价为“首次定量揭示了海洋反馈对季节内振荡发展的重要机理”。国际著名专家Maloney教授也曾赞扬她的研究“可使扰动影响季节内振荡的潜在重要性得以完善”。

  徐邦琪开始成为别人眼中的发光体。

  学生中的人气王:“她比亲姐还亲”

  2017年上半学期,在余锦华教授为大二学生讲授的《现代气候学》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这对她而言是一门再基础不过的课程,但课堂上却一直奋笔疾书,足足记满了一整本笔记。同学们不禁对此议论纷纷,这位大名鼎鼎的年轻女老师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课程过半,当徐邦琪接过余老师手中的接力棒站上讲台时,同学们找到了答案。多年埋头科研,这是徐邦琪第一次承担教学任务,她极其认真地备课,跟着学院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学习,仔细地斟酌教学方法。“美国的课堂是开放式的,而中国的课堂常常是封闭式的”,徐邦琪经过慎重地研究,决定采用“半开放式”的授课方式,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讨论和展示,“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她的课程带入了更多的科研元素。“课本知识的更新毕竟没有那么快,因此我会在课堂上讲一讲近十年科学研究的新发现。”虽然是基础课,但是学生们却大大开阔了眼界。大家珍惜博导为本科生授课的机会,课后主动查阅徐邦琪在课堂上提到的文献,找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做成报告,下课后更是常常找徐邦琪讨论。

  学生们既敬佩徐邦琪的学术造诣,又喜欢她温柔亲切的处事风格。当2015级气科2班的赵仪欣在综合素质与创新课上再次见到徐邦琪,立刻和同学在课桌下击掌,“又能上徐老师的课真是太好了!”她喜欢徐邦琪在课堂上点名时亲切地问“仪欣来了吗”,也记得当有同学帮徐邦琪搞定电教设备时,她欣喜地感激“要不要拥抱一下”,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好老师。

  除了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徐邦琪的研究生名额也一直很紧俏,因为她的学生无一不骄傲地向同学“推销”自己的“邦琪姐姐”。她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从不发脾气,对学生说出最严格的话就是“我建议你……”。“邦琪姐姐今天没吃晚饭和我讨论了三个小时”、“邦琪姐姐为我改英文论文,等于重写了一遍”、“邦琪姐姐让我去香港和韩国开学术研讨会”、“邦琪姐姐又给我们带凤梨酥了”……在自己学生不遗余力地“炫耀”下,其他学生在导师出差时也常来找徐邦琪求教,她一向来者不拒。“有一个学长的问题比较复杂,导师又不在国内,徐老师不仅花很多时间和他讨论,还帮他修改论文。”徐邦琪的博士生钱伊恬说。

  “她真的比亲姐还亲。”杨悦常常将一件事情挂在嘴边,以证明自己的导师有多好。那是她临近毕业的一天,生活和求职上都受到不小的打击,再加上论文进度又出现了问题,难以承受压力的她在徐邦琪办公室失声痛哭。整整一下午,徐邦琪一边温柔地为她擦眼泪,一边帮她改好了最重要的一张数据图。听着老师平和舒缓的开导,看着她花四五个小时几乎重画的图,杨悦的心渐渐安定。“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对我的好。”杨悦说。

  徐邦琪却从未觉得自己对学生的付出有多么特别,她对谁都容易交心。她会在跨年夜带着学生们“嗨”一下,周末约同事一起运动或逛街吃饭,午后邀请朋友一起喝下午茶聊聊天。一个人的时候,她就常在家刷美剧、看闲书,也常会为了喝杯喜欢的咖啡跑上五公里,日子惬意又舒适。

  想家的时候,徐邦琪随时都可以背着她的小布包登上飞往台湾的飞机,“2个小时就能到家”,这是她满意的生活。

与学生合影




作者(文) 作者(图)
报告人 责编 林雯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