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要闻

天际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天际要闻 > 正文

“2021年科技活动月”首场学术活动暨第一届“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学术会议在我校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1-04-26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陈凯 责编:戴庆龙 访问量:

4月17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科技活动月”的首场学术活动暨第一届“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学术会议在我校南气宾馆信大厅召开。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北京大学胡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暨南大学郑君瑜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南京大学丁爱军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车慧正研究员、北京大学吴志军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郭松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化学研究所佟胜睿副研究员受邀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科学技术处处长张新厂主持。

管兆勇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与会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他高度肯定“北大-南信大”的交流合作模式,期望两校继续保持深层次、多元化、常态化的交流。他指出,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我校重点科研平台之一,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助力环境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张远航对本次会议的主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北大-南信大两校交流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与了高度的评价,此次会议是继续和深化两校交流活动的延续。他说,在PM2.5与O₃的控制策略方面,大家还需要坚持协同控制方针,要把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结合起来,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加快PM2.5与O₃污染问题的协同处理。

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从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人才队伍、委员会、研究方向、硬件设施以及近三年来科研成果等方面向专家学者做了介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建林主要从科研、教学、国际学术活动、人员交流互访、项目申报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北大-南信大交流合作”在过去三年里的工作和成果。会上,专家与参会人员就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发展态势和形成机制、O₃和PM2.5污染的协同控制策略、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路径、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在18日的“北大—南信大师生交流会”上,两校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围绕PM2.5与臭氧相关性、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S/I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生成SOA(二次有机气溶胶)、BC(黑碳)老化和气候效应、水汽和气溶胶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次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提升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的科学认知,有力地推动了“南信大-北大交流合作”走向深入,为我校重点实验室的持续发展、一流大气环境专业的建设以及优秀的大气污染防治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我校科学技术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会议。

张远航讲话

管兆勇讲话

作者(文) 作者(图)
报告人 责编 戴庆龙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