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世界气象日,南信大人“最前线”!

发布日期:2024-04-01 来源:科学技术处 作者:吴琪琼 顾真华 责编:阙华燕 访问量:

春光作序,风传花信。在第64个世界气象日,时值“气候行动最前线”的主题,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普行动计划已启动。

“双碳”科研发明,亮相中国气象局园区

响应国家“双碳”政策以科技支撑“双碳”潜力南信大人有“秘笈”。3月23日,中国气象局举办了世界气象开放日活动,我校受邀参加。志愿者们向参观者系统介绍了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温室气体天空地立体化观测与反演”项目的理论框架、关键技术和实施情况,展示了我校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的积极努力,为区域尺度温室气体长期立体化监测和反演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应用范例。

在互动环节,志愿者们为各位气象爱好者讲解了城市温室气体高密度观测网、便携式“蜂鸟”温湿度传感器、微智气象站等仪器装备的大致原理与应用。展览期间,展位还吸引了许多气象相关从业人员前来参观。

科普活动不间断,奏响气象知识盛宴

院士领衔,青年齐聚NUISTers前往校外多地共办一场“行走式”的“气象课”引导大家走近气象、爱上气象轻松揭开“观云识天”神秘面纱。3月18日,我校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姜彤,为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天气、气候和灾害”科普报告。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天气、气候和灾害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024年气象日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再次表明天气、气候、水与我们息息相关。3月20日,水文知识主题科普宣讲活动在南京市九龙小学顺利开展,我校科普志愿者从生活中与水相关的现象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向学生讲述了蕴含的学科知识,并进行水文小实验互动环节。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倡导同学们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激发了学习水文知识的兴趣。

3月23日,由大气科学学院师生组成的科普团队分别前往南京科技馆、南京市气象局、江北新区文化馆开展世界气象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折页、海报、相关讲解及互动游戏等方式,帮助广大民众走进气象,了解气象。

3月23日,由我校承办的“气象魔法大揭秘”系列科普活动在江苏省科技馆成功开展,校团委组织科技社团志愿者向大家科普气象雷达的工作特点,揭秘智能车预报、监测天气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原理,让现场观众感受气象科技和智能车的魅力

探索气象奥秘,共铸科普之光。我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结合2024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带领支教服务地中小学生前往都安县瑶族自治县气象局开启气象科学的奇妙之旅!此外,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通过宣传海报、气象知识科普课堂、气象日绘画比赛、主题班会课、气象知识答题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用科学的力量护航未来,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成长的足迹!

气象科学之旅,传承科学家精神

线上讲解与实地研学带青少年“沉浸式”感受气象奥秘与气象科学家“对话”历史探索气象万千,感悟理想光辉。为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34周年,3月7日,“探寻科学之光,传承理想之志”信仰公开课暨青马工程培训班成功开展。绍兴气象博物馆讲解员以线上视频的方式与同学们“云对话”,激励同学们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气象人。

3月22日,北京交大附中第二分校的学子们来访我校,共同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候变化与“双碳”科普研学活动。学生参观了见山园、“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大气海洋综合观测科普教育基地,亲身体验了气象观测与实验的乐趣,领悟了科学探索精神和艺术之美。

3月23日,“点亮精神火炬 探索气象万千”主题活动在中国气象谷科普馆成功开展。科普馆人头攒动,吸引了近200人参观体验。南京市人才亲子家庭共同走进我校“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聆听竺可桢、涂长望等老一辈气象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投身科研的决心、报效祖国的“气象故事”,感悟老一辈科学家“胸怀家国、无私奉献”“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我校通过打造一流课程、精彩科普视频,搭建气象科普“云课堂”。《揭秘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受到学生广泛好评,我校学子在2023年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佳绩。我校师生积极参与了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名家讲科普”观摩交流等活动,形成了系列科普视频。

此外,我校还通过搭建融媒体平台,聚力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大气科学学院姚素香教授主理的科普公众号“宁陆陆天气行”发布内容先后受到中国气象报、扬子晚报等十余家媒体高度评价。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江晓东副教授主理的科普公众号“应用气象之家”以农业气象、城市气象、生态气象、智慧气象为科普内容,在新华社发表“节令之美”科普作品,并被多家媒体转载。《大气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智协飞教授结合微博和《大气科学学报》的公众号传播实践,深入探讨了科普、学术论文、新媒体的传播问题,为气象科普做出了持续努力。

姜彤作报告

在南京市气象局进行科普

支教团成员带领学生参观、科普

作者(文) 作者(图)
报告人 责编 阙华燕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