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马嫣:为蓝天“把脉问诊”

发布日期:2014-09-30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林雯 责编:林雯 访问量:

  29岁的教授、34岁的博导,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AMPEC)副主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持多项国家和江苏省课题……这是履历表中的马嫣。
  活力四射、真诚热情、麻利爽朗,“与她共事很愉悦,哪怕加班加点也不觉得累。”这是同事眼中的马嫣。    
  亲切随和、学术牛人、淘宝达人,“经常很忙,但她总能抽出时间给每个学生做单独辅导,既是老师又像朋友,感觉‘萌萌哒’。”这是学生眼中的马嫣。
  1979出生的马嫣几乎颠覆了社会对于“女教授、女博导”的传统印象,她年轻、时尚、爱交朋友爱聊天,与90后学生“无缝对接”;她又每天15个小时忙于工作,科学研究放眼国际,行政工作井井有条。马嫣好似一个“闪耀的多面体”,在许多不同维度中不知疲倦地旋转着,散发着充满光和热的正能量。
  蓝天从“银镜”中发芽   
  在银化合物的溶液中滴入乙醛,加热后会出现奇妙的变化——试管内壁上渐渐附着了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倒映着窗外碧蓝的天空、葱郁的树木……一堂美丽的高中实验课,将化学带入马嫣的人生轨迹,也将蓝天折射进她的心里。
  马嫣执着于美丽的事物:因为化学现象的绚烂多彩,她爱上了化学;因为想要亲手做出漂亮的化妆品,她选择了南京大学的基础化学专业。彼时的马嫣没有想到,在若干年后,她却进入了大气化学领域,成为为蓝天“把脉问诊”的专家。
  2002年,中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像现在这么凸显,但马嫣在南京大学的导师丁维平却告诉她:“不出十年,环境问题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为了守护更美好的世界,马嫣放弃了做化妆品的小小憧憬,放弃了已经在南大读了一年的硕士学位,放弃了英国牛津大学化学专业的OFFER ,选择去英国雷丁大学攻读大气化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成为当年获得该校全额奖学金仅有的两个中国学生之一。
  来到英国,最先需要适应的就是国外的学术环境。国外大学对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很高,报到的第一天,导师就把马嫣丢到了实验室,采取了“散养”式教育。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方向,整个系只有马嫣一个中国博士生。整整一年,马嫣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啃厚厚的英文文献、向师兄师姐请教、每天泡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马嫣渐渐找到了做科研的感觉,在一年后的考核中,她的报告成绩比大多数英国学生都要好;博士毕业时,马嫣一共发表了6篇SCI论文。
  2008年,我校到英国揽才,此时马嫣已经在英国雷丁大学与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对口的学科方向、着力打造的科研平台、求贤若渴的诚心,让马嫣放弃了母校南大的邀请,最终选择加盟我校。来校工作后,马嫣的研究空间渐趋广阔,事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
  梧桐花开凤自来
  在大气环境领域,所有的分析和研究都离不开高性能的实验仪器。2008年,我校的大气环境高水平实验平台还并不完善,马嫣来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实验平台。
  “高分辨率飞行时间化学电离质谱仪”是实验室引进的第一台高性能精密仪器,进口自美国,价值300多万元,全球仅有十多台。精密化学仪器的使用并非是“傻瓜”式的,操作步骤非常复杂,尤其在多台仪器的综合操作中,要想用得好,还得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反复调试和改造。在几年的使用过程中,马嫣和她的团队不仅完全发挥了该仪器的效用,更对其进行了改装,将其精度提高了5-10倍,并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2012年会上作了相关报告。报告结束后,普林斯顿大学主动“找上了门”--该校也有同类仪器,但是还不能完全发挥它的功用。为此,普林斯顿特意派来了博士学习交流,双方从此互通往来。
   研发了“高分辨率飞行时间化学电离质谱仪”的美国公司,在马嫣看来“很有意思”。这是一家研发型公司,更注重产品的科研价值而非商业价值。在卖出仪器前,该公司要对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确定对方有能力发挥仪器效用,才同意合作。在第一次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建立了信任。今年,配置更精密、操作更复杂、功能更强大、价值400万的“黑炭有机气溶胶质谱仪”来到了AEMPC实验室,该公司对这台仪器的销售更为谨慎,因为“研发该仪器的科学家可能都无法发挥它的最大功用”。目前,全中国也只有这一台仪器。
国内大气化学实验对于进口仪器的依赖性较高,但是进口仪器价格昂贵,修理不便。在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仪器国产化的背景下,马嫣和她的团队开始自主研发实验仪器。如今,团队自主研发的“PM2.5化学成分分析仪”已经成功投入使用。它在“化学电离质谱仪”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可以调整进口仪器不开放的源程序代码,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电离方案,测量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自主研发的仪器使用起来更加灵活、可操控性更强,成本更是降低了一半。目前,该仪器正在向环保系统推广使用。
  在高水平实验平台的支撑下,大气环境监测与仪器研发团队的“骨血”也日益丰满。几年下来,从美国和加拿大回来的高水平学者先后加盟,团队以海外引进人才为生力军,整体层次高,研究方向也更具国际化。
  淡泊明志做好“手头事”
  暑假的清晨,阳光已经有了微微灼人的温度,学校里静得只有鸟儿和知了的低鸣,南京城里的车水马龙还没有上演。
  而此时此刻,在江心洲的环境监测站,已经有了马嫣工作的身影。搭建器路、调试设备、监测数据、调整方案、现场教学……直到烈日当头,马嫣也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
  在南京去年主办的亚青会和今年主办的青奥会上,马嫣和她的团队收到了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参加赛事期间的大气环境强化观测及专家会商。对于这一任务,马嫣坦言“压力较大”。“虽然我们每年暑假都会带学生进行外场监测,但是亚青和青奥期间的工作强度更大、要求更高、责任更重。”
  环境监测站点在江心洲,那里住宿条件匮乏,去年亚青时交通也非常不便。马嫣和学生们住在市区,顶着高温来回往返。气候闷热、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学生们难免叫苦。学生还可以轮班,马嫣却得每天坚守监测场,一待就是一整天。哪怕身体不适,马嫣也使劲儿打起精神,变着方法鼓舞士气,为运动会期间的如洗碧空保驾护航。
除了特别任务之外,马嫣每季度都要带领学生做外场实验,有时在学校周边做局地监测,有时则与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区域性监测,并进行大气环境对比实验。
  外场实验可以实时观测大气环境变化,获取海量数据,而数据的分析处理、假设性和验证性实验则需要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和模式模拟,以研究大气污染机制和影响,进而形成模式、转化成果。对有机胺污染物的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国际前沿方向,马嫣团队对有机胺污染物的监测研究在国内首开先河。通过外场监测、烟雾箱模拟和模式模拟,在更深入的解析和验证的基础上,团队突破性地发现了有机胺污染物的来源与工业排放密不可分,打破了此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有机胺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排放的看法。团队带着这项研究发现走上了2012年AGU年会,并专门作了报告,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
  平台搭好了,团队建好了,也到了出成果的时候,马嫣却并不着急,她深信科学研究要“稳扎稳打”的道理。既然前期能够潜下心步步铺垫,现在所出的就一定得是高水准、高质量的成果了。团队近几年所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全部在3.0以上,马嫣近两年陆续在GRL、AE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顺利结题,现在又开始了新的国家自科课题。
  在采访中,马嫣最常说的词就是“尽力做好”。马嫣热爱自己的工作,为自己能够在大气环境领域做研究,为地球的蓝天“把脉问诊”,为国家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做一点事”而自足。唯一让马嫣稍有遗憾的是,虽家在南京,却不能经常陪在父母身旁,“希望这阵子忙完,能抽出时间来陪陪爸妈吧。”

作者(文) 作者(图)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