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处动态

部处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部处动态 > 正文

科普行动计划:特邀《竺可桢全集》编委兼出版编辑组组长潘涛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4-04-10 来源:科学技术处 作者(文): 吴桐 作者(图): 莫雅桐 责编:于晓 访问量:

2024年2月7日是中国近代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竺可桢先生是我国“气象学之父”,为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重要基础。学校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气象立校既是学校的最大特色,也是学校的“精气神”所在。为纪念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激励广大学子学习竺可桢先生“求是”的科学精神,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竺可桢全集》编委兼出版编辑组组长潘涛于4月8日下午在培训楼C101作报告。此次报告会由科技处副处长李蓓蓓主持。

报告以“观天察地,卓尔又凡——解读竺可桢的科学家精神”为报告主题。潘涛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述了竺可桢贯彻“求是”精神的一生。从1913年到1974年,从哈佛留学到担任浙大校长再到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始终坚持在工作一线,哪怕在耄耋之年,竺可桢仍坚持出版了对中国气象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长期坚持撰写日记,61年春秋从未中断,这些日记不仅是竺可桢对每天生活和工作的记录,也刻画了一幅恢宏的历史长卷,为后世研究“竺学”以及中国的科学发展史留下极其难得的史料。

潘涛还特别强调竺可桢在浙大担任校长时期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不仅对浙大的学生适用,对所有莘莘学子同样适用,以竺可桢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求是”精神仍是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此外,潘涛讲述了竺可桢的生平趣事,比如竺可桢喜欢拍照,留下了许多与家人,与学生的合影,并且会在每一张照片上记录拍照的时间和事件,展示了竺可桢平易近人的一面,使竺可桢的人格魅力跃然于纸上。

接着,潘涛还给同学们分享了在编撰《竺可桢全集》时的工作经历,从2001年开始动工,到2014年最终完成,14年的光阴里需要编辑组每天俯首案牍,对一千多万字一一辨认校对准确,正如他所说:“多少宝贵年华,多少个没日没夜,没有节假日的来,自己主动加班加点,就是觉得这件事一定要做好。”编辑组14年如一日的恪尽职守恰是对竺可桢“求是”精神最好的阐释。同时,潘涛提到在竺可桢一生的研究中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地方,鼓励同学们积极展开研究,继续挖掘竺可桢先生的事迹。

本次活动是我校开展科普行动计划中策划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也是“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织建设。

潘涛作报告


作者(文) 吴桐 作者(图) 莫雅桐
报告人 责编 于晓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