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传真

院系传真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院系传真 > 正文

我校大气物理学院马晓燕教授团队赴青藏高原开展科学考察

发布日期:2024-07-03 来源:大气物理学院 作者(图):杨童 李若琳 作者:杨童 李若琳 责编:阙华燕 访问量: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第三极”,隆起的青藏高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大气环流,从而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变化。

6月9-16日,在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支持下,我校大气物理学院马晓燕教授率领团队成员,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先后前往林芝、拉萨、纳木错、当雄等地,开展有关西风-季风协同作用背景下地气相互作用变化机理及其气候影响方面的科学考察活动。此次科考与两年前(2022年6月)团队赴青海茫崖开展的科考和观测试验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对青藏高原相关科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均是首次前往青藏高原,为了逐步适应高原反应,科考活动从海拔相对较低的藏东南开始,第一站来到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该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县鲁朗镇的山间谷地。雅鲁藏布江在由西向东的奔流过程中从这里向南发生90度的转折,形成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河流横穿喜马拉雅山脉,进入南亚低地。雅鲁藏布江河谷这种独特地形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水热组分能够沿河谷长驱直入,在印度洋暖湿气流和高山起伏的影响下,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等气候并存的气候类型。观测站拥有大气边界层塔及多种观测仪器,包括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微雨雷达探测仪、全天候云天空成像仪,以及大气气溶胶在线监测设备等,为地气相互作用及长期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团队成员与观测站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特别是在气溶胶-辐射效应及其气候影响方面的合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科考队从林芝出发一路向西,路途晴雨无常,植被景观发生明显变化。林芝气候湿润,山间遍布林芝云杉,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森林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草甸和灌木丛,在接近雪线的高山区域岩石裸露,冰川和永久积雪成为主要景观。到达拉萨后,考察队前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对于青藏高原研究的发展和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参观了冰芯实验室 ,并与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员在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与影响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科考队在高原一路向上,最后抵达海拔4700米的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纳木错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研究青藏高原湖泊、冰川、大气等环境要素的重要基地。科考队在这里了解了大气探空观测、大气化学监测、河流水文观测等多项科学观测活动,观测站对大气、湖泊、冰川、植被的长期监测,为理解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冰川与气候的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此次科考队在克服高原反应的情况下,不仅提升了对于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生态植被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还为未来青藏高原相关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大气成分、云、辐射及其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在不同观测站的科考以及与相关科研团队和人员的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也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启发。

考察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考察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考察冰芯实验室

作者(文) 作者(图) 杨童 李若琳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