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术交流,增强对边界层气象与山地气象研究领域的了解与认知,10月16日下午,大气物理学院特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学龙在气象楼1114作学术报告,题目为“独特的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报告由大气物理学院陆春松主持。
报告中,陈学龙首先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其研究团队对青藏高原边界层的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存在厚达3-5km的大气边界层。这种深厚的边界层往往发生在非季风期,而季风期的边界层高度相对较薄。之后指出,青藏高原上空急流的位置和高位涡垂直结构影响了边界层的发展,并最终形成厚达5km的大气边界层。高原对流层上部高位涡值对应急流偏南,急流偏南造成动量向下传输引起对流层顶折叠以及高原风速增加,垂直混合增强,边界层高度增加。最后,他探讨了西风带与山谷地表风速、感热通量和大气边界层增长的正反馈过程。当青藏高原对流边界层高度增加时,边界层顶的夹卷过程将西风带中的动能向下传输,导致地表风速增加,湍流动力阻碍降低,感热通量增强,近地面湍流动能增强,并最终使边界层顶持续抬高,形成正反馈过程。
报告会后,陈学龙细致耐心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大家表示,从学术报告中学习收获很多,并对陈学龙表示衷心感谢。

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