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丁学院在雷丁楼N113举行了一场通用学术英语实践课,赵燕老师以严谨的逻辑梳理在英语论文写作中的要点构建理论框架,雷丁大学Chris Cookson教授则通过查漏补缺知识要点与注意事项来引导学生实战推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同一课堂交替呈现,在碰撞中迸发出独特的教育活力。
赵燕老师的课堂充满东方教育的典型特质: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层层递进的概念解析,辅以详实的板书和经典例子。“赵燕会为我们建立系统的,条理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我们铸造夯实的基础”,一名学生这样描述。而Chris教授的授课则彰显了西方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推崇。他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如何使用好句子间的连接词,随即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讨论中不断追问为什么。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需快速整合知识、表达观点,甚至直面教授的挑战。尽管风格迥异,两位教师殊途同归:赵老师强调学术与写作规范的必要性,Chris教授则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与课后自主学习,二者共同指向“以知识塑造人才”的核心目标。
本次联合教学并非简单的模式叠加,而是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实现深度融合。如在“辨析报告动词及其具体使用方法”环节中,赵燕先列出了常用的报告动词及报告动词的种类,Chris随即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中要点同时提倡同学们进行实际应用和课后复习反思。“东方课堂给我们坚实的知识体系框架,西方教学则推动我们跳出框架去解决问题”,2024级学生鲁人恺在课后感慨。这种理论-实践-反思的螺旋式学习路径,让学生既能夯实专业基础,又能培养国际前沿领域所需的创新思维。
课堂尾声的答疑环节,为本次联合教学画上了点睛之笔。当东方治学的严谨缜密与西方探究的开放灵动相遇,教育的边界在碰撞中消弭,创新的火花在融合中绽放。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如《礼记》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智慧共生。雷丁学院这片中西合璧的试验田,正在播种更多可能,推动学院师生走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