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传真

院系传真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院系传真 > 正文

艺术学院举办“师德大讲堂”系列活动之三

艺术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与实践路径和艺术乡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发布日期:2025-11-03 来源:艺术学院 作者(文):杨舒婷 张昉 作者(图):周乐鸣 访问量:

近日,由艺术学院党委主办、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校聘研究生德育辅导员系列宣讲活动”2025年第三期,在学科二号楼N201室圆满举行。

本次宣讲活动的主题聚焦于“艺术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思路与实践路径”和“艺术乡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活动特别邀请到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授杨飞飞老师和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博士”刘风豹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梁磊携2025级全体研究生共同出席并聆听。活动由研究生辅导员曾博宇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杨飞飞围绕“艺术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与实践路径”深刻阐述了论文之于培养质量与学术诚信的关键作用。她以“研二开题—翌年3月盲审—5—6月答辩”的时间线为例,强调要及早规划、稳步推进;建议将毕业设计推进到约六成再动笔,使研究问题、证据材料与实践成果形成良性耦合。她还从标题与摘要的写法、关键词设置、绪论结构、章节层级控制等方面给出操作性建议,指出“4—5章、最多三级目录”的体例更利于审读与把关。

刘风豹系统性地阐述了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他首先从时代背景切入,结合乡村发展面临的劳动力流失和乡村文化瓦解等问题,梳理了乡村发展的三个阶段:1.0的乡村工业化,2.0的村庄迁并模式,3.0的乡村复兴模式。他指出,如今的乡村兴不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将乡村视为具有价值的空间。

最后,曾博宇总结发言。他表示,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的深度耦合,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抓手。希望同学们以长远视角统筹学业与研究进度,尽早谋划选题与时间节点,把握行业趋势与技术动向;同时,以高质量的论文与实践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努力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等社会需求,以艺术的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现场

作者(文) 杨舒婷 张昉 作者(图) 周乐鸣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