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顺利落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夏海云博士后团队、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马昕博士后团队夺得两枚金牌。据悉,这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4个组别,吸引5000多个团队、2.4万人报名参赛。
“拿出原创性成果,通过高规格、高水平‘双创’大赛,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夏海云说,团队一直围绕气象行业做相关研究,此次获奖项目为“大气多参数探测激光雷达”。
“在技术中,我们实现了量子噪声极限探测,并结合全光纤集成技术,产品在小型化、稳定性、多功能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夏海云介绍,团队不再单纯依赖提高激光功率或者增大望远镜面积的传统办法,而是通过提高量子效率和集成系统的光学效率,大幅提升激光雷达探测性能。目前可实现半径30公里的风场、晴空湍流、风切变等大气参数的探测。“同时,团队研发的产品选择1.5微米探测波长的激光拥有了人眼更安全、太阳光背景低、大气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并且所有核心器件做到全国产化。”
作为高性能电池领域研究的专家,马昕一直聚焦此领域破解难题,本次大赛他和团队合作的项目是“新体系高比能高安全固态电池”。马昕介绍,团队通过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等的创新,研发的电池技术可以做到满电针刺不爆炸不起火,-40℃至-55℃和高温环境中正常工作。“比如,-40℃时,我们的电池冻透8小时电容量能维持在70%上下,且不用加温能立即大倍率放电;70℃温箱48小时烘烤后,电池容量也能保持90%左右。”
高新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困难不少。“这次比赛,相比不少还在理论阶段的项目,团队的研究早已经走完了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经在量产化阶段。”马昕说,今年初,国防部军委科技委员会急需采购一批高端电池,在面向全国高校、企业招标计划中,他们团队项目是全国唯一提供成品电池并中标的。
“我们团队项目中的产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赛无疑是一个‘持戈试马’的好机会,参加大赛,能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与其他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深度对接交流,促成更多新兴科技成果落地。”夏海云团队成员、南信大大气物理学院教师裘家伟说,截至目前,“大气多参数探测激光雷达”已经完成了大兴机场、拉萨贡嘎机场、万米深潜科考船“探索二号”、北京冬奥会、新疆沙漠所的大气遥感和极端天气预警预报等。
“近几年,我们在江浙成立了固态电芯量产工厂,目前公司发展顺利,今年营收业务预计达上亿元。”马昕说,但初创公司想要快速长久发展,需要获得新一轮的融资和更多的客户,大赛看似是一个比赛,其实更是一个创新孵化平台,通过它能获得广泛资源,把更多想法实现,进而带动电池行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21-12/30/content_67_40391.htm?div=1 20211230 A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