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工作会议召开暨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成立,标志着局校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的职能与气象事业的定位高度契合,因此,气象部门与高校天然存在合作共赢的基础。局校合作是气象部门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构建省部、部际、局校、局企、国际等多方协同发展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气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产出的成果;高校气象学科专业发展也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这就需要局校合作能够“顶天”“立地”,双向赋能,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共同谱写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顶天”引领,拓宽气象高质量发展渠道
做好气象工作不仅是气象部门的主责主业,同时也是包括高校在内的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使命。“顶天”引领,就是高校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中要畅通接收来自各级气象部门信号的渠道,及时了解形势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政策导向,确保与气象部门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前提是要看时事、观大势,学深学透、领会把握好上级文件精神实质,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上级组织的决策部署来开展工作。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贯彻落实好《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局校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鲜明地呈现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了“新”,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开创气象部门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实践;二是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并提出了“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局校合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三是突出了顶层设计和务实合作相统一,总体目标有抓手、可考察,有落实、可考核。
“立地”支撑,提升新时代局校合作实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立地”支撑,就是高校在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中要提高转化成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动局校合作更加融合深入。前提是大兴调查研究,紧贴局校双方的实际需求,客观真实地掌握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气象事业中的实际情况和困难瓶颈,相互支持,全面提升局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如何做好“立地”支撑?关键是推进“大科教”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包括教材课程、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科技成果、科创平台、科普资源等,核心是提升高校气象科技成果在气象部门转化应用的效率与能力,根本是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务实高效、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忘建校初心,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挂出“作战图”,倒排“时间表”,逐条逐项、落实落细《指导意见》。学校在做好师资挂职交流的规定动作之外,以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成立为契机,积极承办联盟理事会和盟员大会,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共建100门课程、共编100门教材、聘请100名气象专家),探索高层次人才双聘双挂制(编制在高校、工作在气象部门),共同培育新的科创平台,不断推进局校合作工作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http://epaper.zgqxb.com.cn/epaper/index/item_read?id=232801 20230428 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