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赛事的背后,有一群南信大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协同创新,实时“捕捉”亚运“风云”,贡献“南信大”力量。
“在大型赛事从事空气保障工作,需要紧密追踪整个天气过程,做出预判。坦率地说,压力很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林拥有丰富的大型赛事空气质量保障经验。长期以来,胡建林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成因与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与空气赛跑,与不确定性抗衡,正是像包括胡建林这样的气象保障工作者们所在做的。“希望亚运会期间天气给力!期待运动员们赛出水平,赛出好成绩!”
同样为亚运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的,还有南信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俊峰教授团队。“我们团队主要是负责外围的空气质量监测,观察杭州周边地区管控后的影响。”今年6月,汪俊峰收到了来自北京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的邀请,之后带领学校团队来到武义上黄观测站,致力于杭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监测保障工作。
为实现“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主办方对空气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汪俊峰和团队主要负责PM2.5和臭氧污染前体物以及中间物的监测,所得数据不仅可以评估区域减排效果,还可以在科学上找出影响本地区PM2.5和臭氧生成机制,为协同控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应宁波市和亚组委邀请,南信大海洋科学学院教师潘亦鹏也加入了亚运会帆船比赛区的保障工作中。早在2021年,潘亦鹏所在的团队便开展了海洋无人化装备(包含两栖、三栖无人机,跨介质航行器,大中小型无人艇,飞行救生圈)的研发及协同工作。这是潘亦鹏团队第一次将团队研发的三栖无人机投入实践,也是我国首次将大型两栖无人机在无人艇上起飞、降落于目标海面进行测绘并返回无人艇母船,顺利完成了海上双无人的协同探测,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空海潜一体化探测奠定了基础。
在亚运会中,还有一批南信大“校友军团”倾力护航亚运会。记者获悉,现任国家气象探测中心数据质量室总工程师李翠娜是南信大2005届校友。9月13日到达杭州后,李翠娜连同浙江省相关技术人员立即启动新型观测装备运行和数据质量评估工作,同时定制开发了“天衡天衍·杭州亚运会”系统,集成了新型遥感设备在内的185项气象观测业务功能和75项气象新产品,为亚运会气象预报服务提供一站式的实况观测产品。
李翠娜表示,此次亚运气象台集聚了众多国家级、省级首席预报员,其中有很多是南信大的毕业生。在这场气象人的“大考”中,大家全天候共同作战,依靠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云、云雷达、激光雷达等最新观测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杭州地区天气实况,力争为预报提供最新、最全、最准确的综合立体大气实况信息。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23-09/24/content_56_110038.htm 20230924 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