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育部曾经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专业不同的是,以下这三个专业并非新兴,只是略显特别。这几个专业,或偏重高端研究,或与现实紧密结合。据了解,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都是关乎未来人类生活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考生不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受访者:朱斌专业学习:2007年—2011年,山东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别人眼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辨别伪劣食品自己眼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检验
在吸引民众眼球的食品安全事故中,总有一些专家出来答疑解惑——— 为什么食用色素像一只变色龙,既能给食品带来无比娇艳迷人的颜色,又经常惹出麻烦?酸奶中添加明胶等增稠剂是否正常?用乙烯给水果催熟是否安全?有人调侃,在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故中,中国人正在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也正因于此,2007年,朱斌在报考山东农业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时也曾有过简单的想象,觉得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检验方面的工作会蛮好的。
在高考成绩还没出来前,朱斌就想报食品方面的专业,但没有确定是食品加工还是安全方面,正好那个专业刚开设,分数相对较低,就顺理成章地上了。
现在媒体所传播的食品安全意识经常是让普通人高度怀疑产品,但实际上,怎样把食物保存好、处理好、烹调好,避免在家里产生微生物超标食品和毒素滋生才是普通民众该掌握的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至于产品合格与否及检测,应该交给相关专业人士去做。
朱斌就读的山东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中方课程包括食品安全导论、食品法律法规、食品加工方面的课程如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等等。英方开设的课程包括食品商务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食品案例等一些商科类的课程。专业上的实践也比较多,有食品加工方面的大实习;有英方课程中的创业案例设计等。
一路读下来,朱斌对这个专业还是挺喜欢的,觉得自己实实在在地学习了不少东西。对果蔬加工类的课程,朱斌觉得,现在人们都追求生活品质,水果和蔬菜的深加工在国内做的还不是很多,果蔬加工类的行业前景会比较好。至于英方的管理类课程,也对从业后转型有益。
就业方面,朱斌的同学们一般是进入企业车间、国家机关或检测机构从事检测工作,要读到硕士博士才可能进入研发领域。作为山东农大此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2011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率比同一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高一些,朱斌同届的108名毕业生中,有63人选择继续深造,考取了包括国内的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外的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普度大学等名校。而中粮集团、正大集团等大型国企也吸收了部分毕业生工作。
现在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的朱斌认为,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大环境下,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会做出很大贡献。毕竟,食品安全关乎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未来10到20年里,他和他的同学们,会在这个行业里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专业:恒星物理
受访者:刘志娥专业学习:2004年—2007年,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专业研究生别人眼中的天文学:研究浪漫的星空自己眼中的天文学:枯燥的理论测算。“我的专业是针对比较浪漫的天空,具体研究对象是夜晚抬头所能看到的神秘的星星。”现在北师大天文系读博士的刘志娥谈及自己的专业时笑言。
说到恒星,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浩瀚星空中那些遥不可及的星星,更或者,有浪漫的人会想到星座。然而刘志娥却说,自己的专业,枯燥远胜于浪漫。“我本科是在烟台师范学院物理系读的物理教育,2007年从云南天文台硕士恒星物理专业毕业。”刘志娥说,选择这个专业本来是出于对神秘太空的好奇,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期待差距巨大。
天文学方面的学习主要是理论工作,十分枯燥。“我们这个专业的学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理论一个是观测,要进行一些模型计算,针对某些恒星,借助物理和数学知识进行理论模拟或者是再现恒星、星系的演化。”刘志娥说,往大的方面讲,这个专业一个是了解太空,探测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二是了解生命的演化历程,此外,还带动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管是观测还是做理论,工具越先进,获得的信息就会越详细、精确,对解决相应的问题就越有帮助。要学好这个专业,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数学和物理也要非常出色,专业课则包括恒星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太阳辐射机制等等。刘志娥认为,等科技发展到更高阶段后,人类对其他的星系就不仅仅是理论测算了。
当然,天文学专业也并非一味地不接地气,这个领域其实也有很多应用方面的知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在载人航空事业中,太空条件的检测、卫星轨道计算等等都需要天文学的辅助。“像‘嫦娥’卫星的升空也和天文专业有密切的联系,这些与我们的研究工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太空技术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
据记者了解,国内目前在本科阶段开设天文学专业的大学并不多,仅有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4所。刘志娥说,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就业方向大多是去高校或者研究所,比如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而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研究员也大多是硕博出身,可以说,天文学是一门需要长期研究和扎实的理科功底的学科。
专业:航空气象专业
受访者:邱宗聚专业学习:1987年—1989年,北京气象学院航空气象专业别人眼中的气象专业:准确度不高的预报自己眼中的气象专业:为航空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对于气象,与人们最息息相关的是天气预报。前不久发生在北京的那场大雨告诉我们,这个因为战争而诞生的专业不仅可以影响战争,也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以及生存。
1987年9月,邱宗聚进入当时的北京气象学院航空气象专业学习。邱宗聚所学的是航空气象专业,是当时民航局委托北京气象学院为民航专门培训的。
邱宗聚说,报考前,他对该专业知之甚少,选择报考航空气象专业主要是好奇心的驱使:一是对航空的好奇,另外一个就是对天气预报的好奇。进入大学后,随着对气象专业的了解越来越多,邱宗聚发现,想象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方面,理论学习相当枯燥,课程非常难,有很多繁琐的公式推导;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天气预报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当时自己还小,梦想学成后可以神奇地预知天气,结果却是这样,很失望。”
学习气象科学,选择不同的方向,专业课程也有所不同。就大气科学来讲,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导论、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中国天气、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统计预报、天气分析、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短期气候预测基础、海陆气相互作用、季风动力学等。这个专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实践。但邱宗聚认为,总的来说,实践远远不够。
邱宗聚毕业后,进入民航山东省局气象台从事气象预报工作,这个部门几经民航体制改制,现在为民航山东空管分局气象台。因为所在的班是委托培训班,他的同学们大多从事民航气象预报工作。他所从事的工作包括:探测机场气象信息、制作并发布机场天气预报、趋势预报、机场气象警报等,负责民航气象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收集全国各机场和航路的气象信息,为管制部门、飞行机组、航空公司、机场公司等用户提供气象服务,尽量使天气对飞行安全和正常的影响降至最低。
邱宗聚认为,后来的工作与当初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差距的。一方面,气象事业发展较快,工作中,需要不断对自己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更新和学习;另一方面,民航对气象工作有特殊的需求,要做好航空气象工作,不仅要掌握气象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习航行、管制等知识,在做好气象预报工作的同时,针对各用户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的作用,为飞行的安全、正常和效益服务。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等院校均设有气象相关专业。作为从业20多年的老气象人,邱宗聚认为,气象应该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个职业。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自然科学,气象专业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专业,它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分支都值得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每年灾害性天气都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这对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ttp://jnsb.e23.cn/html/jnsb/20120802/jnsb972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