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企业落户最高奖1个亿!中国气象谷啥来头?

发布日期:2023-05-12 来源:北极阁瞭望 作者:赵雪子 王智 责编:北极阁瞭望 访问量:

新引进的气象企业综合型总部
最高不超过1亿元奖励
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
分别给予3000万元、20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新获批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一次性奖励500万元
……

图片




目前,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区的中国气象谷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投入使用。5月10日,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产业创新政策重磅发布,全力推动中国气象谷打造成为气象科技产业新高地。








以智能气象装备为核心

构建“1+3”产业体系


中国气象谷 启动区项目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57.3亩,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建,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气象产业自主创新与零碳服务的基地,打造全国气象服务创新的标杆。

图片


中国气象谷 采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多层级孵化模式,以气象领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建设气象创新创业基地为基础,着力打造以智能气象装备为核心,专业气象服务、气象大数据、泛气象服务为特色的“1+3”产业体系

在江北新区创新政策的引领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信息”特色学科群的加持下,中国气象谷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多元成长支撑,助力培育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气象谷和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真金白银”政策支持

构建“双创双聘”人才新机制


为紧密契合江北新区“3+3+X”产业体系,构建国内气象产业特色标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气象产业集群,根据省、市和新区“1+6”等系列政策文件,《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正式发布。

图片

扫码下载《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


向上滑动阅览


《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


【支持气象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塑造气象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指以在新区直管区注册纳税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经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批准或认定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对新获批的企业技术中心。


【打造气象总部企业集聚高地,汇聚气象企业总部化集群】培育气象企业总部化集群,对新引进的综合型总部,按实收资本的6%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奖励,区域型总部,按实收资本的4%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功能型总部,按实收资本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奖励,研发类功能型总部,连续三年按其当年发展质效增量部分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年度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新认定的总部企业次年起连续五年内达到一定条件的,可按照上年度发展质效超前两年最高值部分的50%给予奖励,奖励金额合计不超过2000万元。对新认定的总部企业,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的,分别给予3000万元、2000万元一次性奖励;首次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总部企业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在国内外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并将其迁往新区的,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奖励。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鼓励气象领域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对纳入江北新区拟挂牌上市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在国内三大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分阶段给予合计500万元奖励;对在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募集资金高于2亿元人民币且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基础层或创新层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50万元。对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注册地和纳税登记地迁入新区的外地上市公司,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上市公司经批准,以增发新股、增发优先股、配股、发行可转债等形式再融资的,按实际募集资金规模的0.5%给予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总额不超过80万元。


【培育气象领域创新发展高质量标杆企业,树立气象行业发展典范】对气象产业领域内培育的独角兽、瞪羚企业,连续三年按其当年发展质效增量部分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


【打造气象产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高地,助力气象企业加速成长】对首次获得国家级认定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100万元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给予30万元的“升规”奖励和20万元的“稳规”激励。


【集聚气象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为新区气象产业创新发展蓄势增能】对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标志性顶尖人才(团队),给予量身定制、一事一议的特殊支持,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领军科技人才,给予最高450万元项目资助,提供3年100平方米创业场所免租支持或给予租金补贴;人才最高可享受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10000元/月的租赁补贴。对企业在新区培养入选省级以上重点工程的人才(团队),最高给予100万元配套资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步发布产业创新政策,着力构建人才共引、平台共用、数据共享、模式支撑、校园开放的支撑体系。


向上滑动阅览


南信大积极构建“双创双聘”协同机制,与新区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新机制 ,鼓励和允许新型研发机构中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新研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以两个不同身份分别在企业和高校院所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共建机制 ,探索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多方用人主体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江北新区高端人才加盟学校“海外院士工作站”和科研团队,实现高端人才共享共用的协同效应。

建立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 ,实行人才客户经理制度,帮助人才与创新项目、新兴产业和创投风投资金等进行对接,为双创人才提供学术平台、实验设备、校园生活设施、研究生招生、子女教育、校园文化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此外,南信大还将与气象谷企业共享空天地一体化多源融合观测数据、30余个理工科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自主研发的南信大气候预测系统等。



图片

  王娟  


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 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


对研发中心,以及高科技的领军人才的支持,包括对高新技术企业复合支持力度远远超出我们企业的想象,非常好。 

图片

  廖通逵  


航天宏图总经理


既有上游做雷达,做气象设备的研制和配套,也有中下游做各个场景和辅助的新的应用。我相信这样一来,中国气象谷可以形成一个以气象科技为核心的很大的产业集群。 




“最强大脑”推动校企合作


在中国气象谷,一支来自气象领域的最强战队将成为校企合作的“最强大脑”。

图片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素有“气象人才的摇篮”之美誉,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6名、海外院士20名,国家级人才140多人,省部级人才600多人,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1个,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蝉联第一和A+等级,是国内大气科学领域学科最全、科技研发能力最强的气象科技类综合高校之一。


气候预测系统
罗京佳教授团队 研发的气候预测系统,框架包括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大气和海洋资料同化模块以及集合预报方案,由南信大超算机提供算力支撑。目前,这套系统所提供的全球气候预测产品能够实现逐月滚动更新未来1-24个月的全球气候预测情况,包括热带气候指数、全球温度、降水及环流分布等,热带气候预测技巧位居国际一流水平。

图片


自2008年以来,该系统是 国内外唯一 一套提供 长达两年 的实时气候预测产品的系统。此外,它还能够提供全球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季节预测,以及每5天滚动更新1-60天内的天气-气候预测信息,对热带季节内振荡信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区域动力降尺度预测系统,能够实现东亚30公里分辨率和局地区域5公里分辨率的季节预报。这套气候预测系统成功入选 国家“十三五”科技成果展 ,目前已深入参与到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及区域气候中心的业务服务,获得广泛赞誉。

人工智能为气候预测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罗京佳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努力开拓和引领AI在天气-气候预测领域的应用,研发出的AI模型显著改进了热带气候的预测技巧,延长了预测时效。同时,团队研发了AI预报模型,能够提高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预测水平;研发了AI订正和降尺度模型,有效提高中国夏季降水的确定性和概率性预测技巧;研发了北极海冰和大西洋海浪AI预报模型,提供更加高效的预报技术;合作研发了风乌AI气象大模型,可在1分钟内给出10天以上的全球天气预报结果。


通过结合传统的数值模式预报技术和新兴的AI方法,团队能够研发和提供涵盖延伸期-季节-年际尺度的无缝隙和区域精细化的天气-气候预测系统及产品。

图片

未来,中国气象谷
将致力于建设“环高校创新圈”
打造“一中心一基地”的创新生态

建设全国气象产业的策源中心和集聚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2YMQdPGC8l5xPaDGQOc9Qw


作者(文) 作者(图)
报告人 责编 北极阁瞭望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