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退休后奔赴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支教,南信大教师花甲之年翻开人生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3-11-07 来源:现代快报客户端 作者:李楠 责编:林雯 访问量:

10 月 23 日是重阳节,也是全国第十一个老人节。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这样一位退休教师,叫于锦恩。退休前,他是上座率爆满的  神仙课堂  老师,也是同学眼中的可爱老  学友 ;退休后,他主动参加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将大爱洒向祖国边疆。

花甲之年翻开人生新篇章

于锦恩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的一位退休教师。

△ 于锦恩和学生们在一起

2022 年 7 月,在中文系全体教师举办的欢送会上,于锦恩结束了他在南信大的教学生涯。退休前,于锦恩就有了支教的想法。 退休后,我还是想找个地方工作,一定是需要我这个专业的地方。 经过仔细调查和研究后,他选择去新疆喀什大学继续教学生涯。

彼时,恰逢国家为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于锦恩便加入其中,在喀什大学开启了他的西部支教之旅。

于锦恩原本以为会在喀什大学继续从事他的  老本行  ——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研究,但当时学校非常需要教授古代汉语课程的老师。他便一头扎进古代汉语的书籍文献中,细心钻研,用心备课。

虽然没有教授过古代汉语相关课程,但于锦恩说: 我有信心把这门课上好。

经过努力,他的古代汉语课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喀什大学工作期间,于锦恩的学术研究领域继续拓展。在这里研究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具有天然优势,他在喀什查找当地文献,深入少数民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在少数民族的环境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学术领域。

这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  双向奔赴

在南信大工作时,于锦恩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既有料又有趣 ,常常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蹭课,教室常常爆满。

 于老师是一个儒雅且幽默的人,他很擅长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21 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尤芊涵说, 于老师和我们沟通起来没啥代沟,各种‘网言网语’信口拈来。

在尤芊涵眼中,于锦恩注重教学设计,他会在专业导论课上教同学们如何教外国人汉字,并举出生动的例子, 比如‘王’这个字,第一横代表天,第二横代表地,第三横代表人 …… 他还曾把地铁播报词作为例子来讲课,让人既印象深刻,又通俗易懂。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于锦恩说,课堂上,如果有同学提到了一些不熟悉的领域,他也会虚心求教,主动请学生给他讲一讲。

课堂之外,于锦恩还是一个称职的人生导师。平日里,他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学生交流未来规划,鼓励学生去寻找探索适合自己以及感兴趣的方向,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他既是学术上的领路人,又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于老师温和亲切、平等开明,他会在课下和我们约着打乒乓球,也会给我们提供周末南京的旅行路线。21 级汉国教专业的学生夏芸菲说,他关心学生们毕业后的情况,学生也关注他的近况,这便是师生间最美好的  双向奔赴 。

退休前把全套课件分享给青年教师

于锦恩曾经做过许多工作,最后在教育行业扎根。即使已过花甲之年,于锦恩仍旧喜欢求新求异,探索新鲜事物。从南京到喀什虽有四千多公里的距离,他也未曾有过一丝犹豫。在于锦恩看来,退休后前往新疆支教应该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

△ 于锦恩

每到周末或假期,于锦恩都会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子,观察当地的民俗生活,感受载歌载舞的文化。他还时不时地约同校的银龄教师们一同去昆仑山、塔里木,去戈壁滩看胡杨 …… 收获丰富,热情不减。

银龄计划最多三年,但于锦恩与支教的约定并不止三年。 过了这个三年,还有下一个三年,我还可以换个地方继续支教,一直干到七十岁。 于锦恩踌躇满志地说, 以后希望在不同地方边教边研边感悟,在不同的风土人情中拓展研究方向,探寻学问的真谛,丰富人生的乐趣。

一路走来,于锦恩不仅带出了一届届的优秀学生,也为青年教师指引航向。退休前,他把全套课件都分享给了同系的青年教师,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许多建议与指导。在文学院青年教师鲍金华看来, 于老师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学者。他一心一意做学问,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正是我们青年教师最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https://app.myzaker.com/article/653651251bc8e0b60700000c


作者(文) 作者(图)
发布人 责编 林雯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