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四方方的小桌,几支用旧的黑色签字笔,一罐还剩半筒茶叶的茶叶罐,一份还在查阅的文件……赴四川省气象台锻炼的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首席预报员关良桌上的物件,简约却不简单。
说话条理清晰,却也不失风趣,关良总能在交谈中让人放松下来。他出生在“钢铁之城”攀枝花,从人口仅一百万的西南小城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学气候专业。“从所学专业到现在的工作,从气候研究到中小尺度预报,跨度大、难度大。”艰辛与执着,伴随着关良不断磨炼、一直成长。
把科技创新落到基层需求上
在中央气象台,关良主要从事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除常规天气预报预警发布外,也包括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以及强对流预报技术研发等工作。到四川省气象台后,他接触到气象工作更多“接地气”的环节。“中央气象台的工作更聚焦于技术引领,而基层更偏重预报服务。”他笑着说道。
在基层锻炼期间,关良先后前往四川绵阳、雅安等多个市县基层气象部门调研预警发布流程和业务现状,也致力于加深国省市县互通交流。市县气象部门强对流预警信号发布主要依靠对实况天气的监测,提前预警能力有限。作为中国气象局“强对流短临预报”青年创新团队成员,关良的重点任务是基于短临预报产品研发全国预警信号客观指导产品,帮助预报员有效确定未来2小时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和影响,快速发布相关预警信号。
“国家级技术在基层应用,一定要与地方气象业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说起工作心得,关良深有感触,“如果将工作重心放在预报技术攻关上,容易忽略基层的实际需求。区县气象部门虽清楚预报预警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却往往受限于技术水平。青年专家下基层提供了平台,让更多专家了解基层的需求,使预报技术更精准地匹配基层工作需要。”
来到成都后,关良了解到基层预报和服务的压力,更能体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八个字的分量。今年2月,关良着手调研绵阳及其周边观测站点和X波段雷达建设情况,参与中央气象台、四川省气象局和绵阳市气象局组织的各项建设讨论,明确了系统建设的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以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3.0)为技术框架,组织建设绵阳中小流域示范短临预警平台;根据绵阳市中小流域预报预警产品需求,牵头提供雷暴大风、冰雹等国家级短临分类强对流监测预警产品。
在大运会服务保障中彰显担当
“大运会气象保障是我第一次全流程深度参与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其成功离不开各级预报专家的努力。”刚到省气象台,关良便开始调研大运会短临预报产品需求,同时前往成都市气象台部署CR雷达分析平台和国省互动云服务客户端,实现对大运场馆的精准雷达分析和气象保障实时会商互动。
进入主汛期,针对大运会短临预报预警需求和服务场景,关良联合成都市气象台、中央气象台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运会场馆智能预警模块以及高精度监测数据综合显示功能,完成SWAN3.0大运会服务专版建设,实现大运会场馆的短时临近精准预警。
大运会前一个月,关良每天往返于四川省气象局和成都市气象局之间。在成都市气象台驻场时,他每天关注场馆预报和实况天气,参加全流程气象服务保障演练,还基于临近预报大模型(NowcastNet)和CMA-1km模式研发了大运场馆临近降水预报短时要素预报产品,在SWAN3.0中应用。
“大运会时值‘七下八上’时期,是高温、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高峰时段,天气形势不容乐观,加之地形复杂,给预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关良用“坎坷”“四面楚歌”形容闭幕式时段的天气形势。当时,不停地有对流出现,他与团队从早上就开始监测,不能排除有对流触发影响场馆的可能。10时,现场对流发展,出现零星降水,捏了一把汗的关良紧盯着雷达回波,不敢有一丝放松。18时,距离场馆仅10公里的地方有云团发展。关良通过一个雷达体扫的变化迅速作出判断,向保障群里发出消息提醒,并立即汇报。
“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就应该把扎根基层作为第一追求,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服务百姓的最前沿去。”如关良一样的气象专家们,正响应“青春奋进新征程”的号召,在热血中挥洒青春,书写科学严谨、勇于担当的“预报铁军”气象新篇章。
http://epaper.zgqxb.com.cn/epaper/index/item_read?id=236441 20231030 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