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云顶观天象 为地球“测温”

发布日期:2023-11-24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何洁 楠信萱 责编:林雯 访问量:

11月中旬,瓦里关山白雪皑皑,巍然挺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届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贾莹珠第三次前往瓦里关山,和前两次一样,他买了可口的食物带给山上值班的人员。大概到了半山腰,车子就无法继续前进了。贾莹珠和同事们一路顶着凛冽的寒风,历时大约1小时30分钟,才到达位于瓦里关山顶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贾莹珠今年刚刚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他选择远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追寻自己的“蓝天梦”。

不久前,全国气象部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了线下专场招聘会。其中,青海省气象局带来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工作岗位备受学生们关注。记者了解到,在这座被称为“云顶观象台”的瓦里关大气本底站上,有超过一半的工作人员毕业于南信大。 

瓦里关山自然环境恶劣

经常要靠人力运送物资

29年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建成,它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被称为“云顶的观象台”。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气本底监测站,为研究、评价、预测大气成分变化进而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其所获取的特种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听说‘瓦里关曲线’是在高中的时候。大学时,我再一次从学长学姐们口中听到了‘瓦里关’这个名字。”在他们的影响下,贾莹珠再次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让我真正下定决心去竞争这个岗位的原因,不仅仅是瓦里关山上独特的风貌,更重要的是瓦里关气象工作者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给我带来了充沛的力量。”今年7月16日,贾莹珠正式入职了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大气本底监测岗位。

任磊是南信大2018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入职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来,他在云端做过野外监测,也曾在西宁从事评估分析工作。“刚到瓦里关山的时候,我的高原反应特别严重。一般前三天都睡不着,过一段时间会渐渐好转。”任磊说,碰上大雪天气,去路被封,他和同事不得不靠人力把物资背到山顶。“光是站在那,我感觉那风都能把我们一个个刮走。”不用谁站出来组织,大家会默默扛起物资,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脚印,“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独自在山顶过年

享受“一个人简单的小幸福”

李明是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一名观测员,从2014年6月正式入职以来,已经在这里工作近10年。“一开始,多变的天气、恶劣的环境,导致设备不时故障,这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在校友们的帮助下,李明调整好状态,逐渐适应了“瓦里关生活”。

说起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事,李明分享了他独自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过年的体验。2021年春节,轮到李明在站上值班。这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第三次在瓦里关山过春节。“为了不影响大气本底观测数据质量,山上一直禁止生火做饭,我们一般吃熟食,最常见的是速冻饺子还有泡面。”他专门带了家里炸的油饼,买了一副崭新的春联,“过年还是要有一点儿年味嘛!”

“检查大气样本钢瓶是交接班的关键工作。”李明仔细核对每一个钢瓶编号,又对同事的数据记录、工作内容、仪器运行情况,包括生活区内所有物品使用情况进行一一登记交接。回想起那年的大年三十,李明将它概括为“一个人简单的小幸福”。第二天,李明起了个大早,先到观测场检查了仪器设备,又回到业务平台给氢气发生器加好了去离子水,读取气溶胶采样器数据并一一做好记录。等到一切工作完成之后,李明简单地准备了几样小菜,并拨通了远方亲人们的视频电话,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为地球“测体温”

容不得半点马虎

仪器监测、定期检查、气体瓶采样、地面气象站维护……这是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观测员时闻和杨昊每天的工作。“旁人看着枯燥乏味,但却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对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也会造成严重误导。”时闻说。

时闻和杨昊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毕业生。初到山上,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山风凛冽,夜里敲打门窗的噪声反反复复,加上高原反应,让我经常难以入睡。”时闻回忆说,高海拔的工作环境是给每一个观测员的第一份挑战。尤其是冬天,除了一起值班的同事,十几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实在闷得慌了,就去外面看看壮丽的风景,拍几张照片,来增加一些生活的乐趣。”

“我的师父黄建青,从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建站初期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是他告诉我,在这里,能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专业知识、亲身实践、风土人情,都是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长久以来,杨昊已经自动生成了“工作生物钟”:每周三早晨八时要进行温室气体人工采样;每周日要给臭氧总量光谱仪更换干燥剂;每隔两小时要检查仪器设备是否还在正常运转……

“气候问题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在‘双碳’背景下,我认为未来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会越来越受重视,我也会尽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地球的‘测温人’。”杨昊说。

http://jlwb.njdaily.cn/html/2023-11/22/content_551_118672.htm 20231122 A3版

作者(文) 作者(图)
报告人 责编 林雯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