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积极探索科学化特色化的共建模式和机制

发布日期:2015-01-13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党委校长办公室 责编:窦道阳 访问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由于国家办学体制调整,学校由隶属中国气象局划转江苏省管理。2007年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建,2012年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2014年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自共建以来,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创新共建模式与机制
  学校按照“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方针,着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联合所有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组织和个人,在全球拓展发展资源,实现事业发展的双赢多赢。坚持“三个主动”,即“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合作共建中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综合办学实力,积极探索出了省属行业高校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共建模式与机制。
  一是创新共建模式。当前,学校不仅实现了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还进一步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局共建,同时与环保、水利、农业等行业部门,苏州市、宿迁市等地方政府,以及一批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形成了由教育部、行业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家单位共同支持的“3+X”的共建格局。合作方式由过去的共建单位向学校单方面提供支持,发展为学校与共建单位间互助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合作内容由过去较单一的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实训实习合作,发展到学科共建、联合科研、联合办学、人员互聘等领域。
  二是建立三大工作机制。这包括联系磋商机制、学科建设合作机制以及创新联动机制。
  部局省联系磋商机制。在学校省部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合作共建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与教育部、行业部委、江苏省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学校每年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学校发展战略、发展状况、存在困难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路,采用联席会议、研讨会和工作论坛等形式,与共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共建工作重要事项。同时,为了促进互信与了解,学校与部、局、省间开展达数百人次的互访互聘、挂职和借调等人员交流。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联合中国气象局成立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设置气象类专业、制定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同步共享开放课程并聘请气象专家走进课堂。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气象局对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学校与行业间人才培养合作步入长效化,形成了优质化、特色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科技创新联动一体化机制。协同联合行业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国外机构,集合学科资源与人才优势,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业务化和应用于一体,瞄准解决世界一流和国内急需的重大问题,开展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奖励的申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学校各项实力的全面提升。如,成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南京国际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校与耶鲁大学等合作成立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全国首批获准立项建设的三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组建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即“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这两个中心已获批首批和第二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计划”。
二、取得显著的共建成效
  学科建设获重大进展。实施共建以来,共建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学校重点学科和学位点数量显著增多。大气科学一级学科获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7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项目、15个一级学科列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学校还与中国气象局共建了2个二级博士点。新增5个二级博士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学科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第一。
  师资力量显著提升。在教育部和江苏省大力支持下,学校被列为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首批试点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曾先后7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实施“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政策,以优越条件引来、留住、用好人才。近年来,学校增加新教师近800人,其中,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专家119人,来自“985”高校和中科院的博士、博士后345人,明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现拥有“百千万国家级培养人才工程”2名、江苏特聘教授10名、江苏双创计划8名等国家和省级人才项目专家,进人江苏省属高校的前列。拥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迅速上升至67%,青年教师博士化率达10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达45%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施共建以来,学校围绕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外强内,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年科研经费由共建前的0.32亿元迅猛增长到当前的3.93亿元,增长了十余倍。学校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承担科研项目能力显著提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较共建前增长了十余倍。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迅速崛起。学校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由共建前的1个猛增到当前的14个。产学研合作紧密,与地方共建了多个研发和产业平台,学校和中国华云集团、江苏北斗研究院、美国IMSG公司、芬兰维萨拉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气象信息、气象装备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时,推进了“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气象云中心”的组建工作。
  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共建以来,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学校教师编写出版气象类教材51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省级精品教材7部。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学校建成了国家级一流气象台,每年可为1200多名学生提供5.7万机时的气象教学综合实习;建成了大气探测基地,挂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南京);建成了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建成了华东干旱联合科学实验基地;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学校大气科学类博士生、硕士生培养规模是目前国内其他高校大气科学类研究生培养规模之和,是国内唯一具备规模化培养大气科学类研究生能力的高校。
  人员交流广泛深入。实施共建以来,学校先后派遣了近240人次骨干教师到共建合作单位交流。以“科技镇长团”、“百名专家进百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等方式,先后派遣了百余名优秀教师走进政府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服务基层建设。以挂职、借调、客座等方式,派遣骨干教师深入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水文等部门,以及江苏省政府人事、教育、科技、财政等机构。通过人员交流,为促进共建合作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也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管理、科研和教学水平。
三、下一步共建的思路
  在教育部、江苏省政府和行业部委支持下,学校将继续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方针,坚持“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的理念,办学面向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外拓内实、合作共赢”原则,努力做好“三个拓展,三个做实”,即“对外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拓展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方式,校内进一步做实协议内容、做实对接机制、做实合作平台”,进一步创新共建模式与完善共建机制,深化共建内涵,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共建共赢。
  具体说来,将进一步拓展“3+x”共建合作模式,以获得行业、地方更多的办学资源和政策支持,突破省属行业高校的发展瓶颈;瞄准世界一流和国家急需,密切围绕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提升共建成果的规模与质量,进一步夯实共建基础,深化共建内涵;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动协同创新,推进教育部“2011计划”申报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寻求解决学校学科建设、扩大研究生规模、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发展瓶颈的路径;进一步落实共建协议,将共建内容目标化、任务化和具体化,努力做好部门对接,扎实做好每个项目;进一步融入行业与地方,提升学校分层次、多元化服务能力。

作者(文) 作者(图)
发布人 窦道阳 责编 窦道阳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