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许小峰: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路径

发布日期:2013-04-18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许小峰 责编:吴琪琼 访问量:

  气象部门历来将气象科普工作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气象部门加强对优质气象科普资源的挖掘和高品位气象科普产品、作品的研发,提高气象科普品牌的社会效益和大众传媒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和气象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力求面向全社会的广泛性与面向重点人群的针对性并重,气象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表现的通俗性、趣味性兼备,力求科普工作者的专业性与科普对象的参与性并重,气象科普和各项业务科研工作的融入性与渗透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拓展性兼备,进而推动气象科普重点更加突出、创作更加繁荣,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社会化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坚持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社会效益

  实现气象科普工作常态化,将其与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密切围绕气象业务服务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科学知识的需求,一方面加大气象科技和服务成果科普化力度,将气象科普工作与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特点,特别是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做好多手段、多渠道、多形式的气象科普;另一方面,在气象科普服务于气象科技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同时,及时从中“反哺”并提升气象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社会效益。

  将气象科普纳入国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升气象科普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社会效益。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纳入当地相关工作计划;注重借助当地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的帮助,积极探索与农业、教育、广电等相关部门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互动,构建气象科普进农村、进学校等框架平台;充分依托各类社会资源与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气象科普工作,形成公民气象科学素质建设的整体合力和强大态势,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促进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

  强力打造品牌,提升公众参与各种气象科普活动的社会效益。继续培育并打造《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气象知识》杂志、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出版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产品品牌,以及“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等气象科普载体品牌,并充分利用各种重要时间节点、事件和重大活动,向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等的科学背景和基础知识普及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和参与气象科普工作的良好局面。

  坚持做好面向重点人群、针对性强的气象科普,带动提高全民气象科学文化素质

  面向未成年人的气象科普求深化。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在前期安徽、浙江等省实践基础上,有步骤地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特点和教育特色与风格,广泛开展试点,提升中小学生适应自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示范校园气象站,创新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等工作,将气象科技实践作为中小学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深化“气象兴趣小组”、“小小气象员”等作用,拓展并丰富知识竞赛及气象科技兴趣小组等科普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向社会开展气象科普“二次宣传”的能力。

  面向农民的气象科普抓提高。与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大力推进气象科普示范县和示范乡镇试点建设,借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各种活动,充分利用县级电视台等载体,充分发挥乡村协理员等科普宣传员“以点带面”效应,推动气象科普知识下乡、进村、入户。

  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气象科普上水平。各级气象部门继续加强与党委组织部门、党校、行政学院的合作,逐步把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等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课程,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同时,创新实施领导干部气象科普素质教育党校培训试点工程,建立授课气象专家库,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和课件。

  面向城镇居民和劳动者的气象科普创特色。加强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及人员密集区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根据不同区域和特征的居民群体,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品牌响亮、针对性强的气象科普活动。

  坚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扩大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

  创新传播理念,强化气象科普传播效果。将公众作为科普的“中心”,推动“科学普及”的单向传播向“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转变,推动科普的“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推动公众被动普及气象知识向主动认知并参与气象科普以及气象工作的转变;针对公众对科学知识个性化、复杂化、多元化的需求特点,着力做好“分众化”气象科普工作,使得各重点人群对于气象知识都能听得懂、用得上。

  创新内容形式,提高气象科普传播水平。积极创作内容准确、通俗易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位气象科普作品;不断创新通俗直观、寓教于乐的宣传品;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采取邀请采访报道大型科普活动、新闻发布会,共同策划科普宣传活动、开辟气象科普专栏等多种方式,在社会关切的事件中及时发出权威气象声音,提升气象科普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创新传播手段,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多元化。利用电视等传播手段,开展多形式气象科普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一报一刊多网”等优势媒体在气象科普产品创作、平台搭建、知识传播等方面的科普主力军作用,提高气象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及时性与实效性;以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与传统手段互补,发挥移动终端、电子书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加强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在气象科普宣传上的应用,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提高气象科普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水平。

  坚持科普教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共建共享并重,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推动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深化与中国科技馆等国家级科普平台的合作,推动气象科普场馆基地和专题展区以及移动气象科普载体建设,共同推进在综合性科普展馆中建立气象展区。强化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组织开展科普基地检查评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乡镇气象服务站等,借力各部门科普资源优势,共建具有鲜明气象特色的科普活动阵地,联合发展、共同管理。

  推动气象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高水平、原创性气象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开发;挖掘教育、科研资源的科普功能,研发优质气象科普资源;加强与国外气象科普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应急气象科普能力建设;开展气象科普作品有奖征文和气象科普工作效果评估。创新实施气象科普“十个一”工程,即:办好一本气象科普杂志;编制一套气象科普高端读物;出版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气象科普教育读本;制作一套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科普挂图;拍摄一部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气象科普宣传片;编写一套多媒体气象科普课件;开发一组气象科普游戏;制作一部气象科普动画片;建成一个气象科普网站群;打造一个气象科普微博客品牌。

  推动气象科普共享平台建设。在科技部、中国科协指导下,强化与有关部门的战略合作,统筹协调气象科普资源,推动气象科普知识库、产品库、项目库、专家库建设;通过联合发文、召开会议、共同投资等方式,实现科普活动联动和部门间对科普资源信息的共享和科普效益的共享;推进国家级气象科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对气象科普文章等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服务,实现气象科普资源集约化管理。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作者(文) 作者(图)
发布人 吴琪琼 责编 吴琪琼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