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强降水回波正在东洲上空,预计8点前移出富阳境内,不会对9点开始的赛艇比赛造成影响。”这是今年4月14日早晨发生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的一幕。当天6点左右,雷雨大风突现,负责驻守亚运场馆的气象预报员张霏燕立即与区气象台值班人员会商,分析强对流天气发展趋势,并向场馆相关负责人汇报最新情况。事实证明,此次气象预测准确,风雨很快停止,当天比赛正常进行。今年3月28日,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进入“春冠赛”时间。开赛前,区气象局专门组建亚运气象服务小组,张霏燕作为服务专员,入驻赛场终点塔台,根据现场天气情况提供递进式滚动服务。同时,作为杭州亚运气象台的一员,她提供的准确、精细预报,为科学调整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气象兵”研究富阳气候特征张霏燕的老家在浙江金华,研究生就读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专业,该校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毕业后,她就职于杭州市临安区气象局,多次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她来到丈夫的老家富阳,加入区气象台预报团队,先后获评“浙江省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富阳区新时代好党员”。“与杭州亚运会的‘缘分’,从三年前刚到富阳时就开始了。”张霏燕说
来源:富阳日报
“最高15级大风,最低零下45.7摄氏度的气温;雪天多,每年吹雪60多天、雪暴20多天。在南极考察历史上,外国的科考队有人因极端天气失去了生命。虽然条件艰苦,但在大家的支持下,我梦想成真,为祖国极地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南极科考的458天,是让我感到无比自豪的美好时光。”6月21日,腾冲市气象台二楼的文明讲堂上,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云南省气象部门走向南极的第一人刘维鑫正讲述他的南极科考故事。层层考核入选南极科考队刘维鑫1987年出生于楚雄州永仁县,2011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毕业,同年进入腾冲气象局工作。一个基层气象局的业务骨干,能入选“国家队”,离不开他平时积累下的业务基础。担任腾冲市气象台台长期间,他坚持管理和气象服务两手抓。在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同时,刘维鑫牵头以重大灾害性天气服务为抓手,做好面向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他还独立承担了多个大型活动和重大转折性天气、灾害性天气的服务保障工作。2021年9月,刚从腾冲市气象局调任昌宁县气象局副局长的刘维鑫,通过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层层选拔,从全国气象系统的技术骨干中脱颖而出,加入中国第38
来源:春城日报
台风是影响我国最重要的极端灾害性天气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理解台风活动变化规律,提高台风活动预报水平,是台风业务和科研的迫切需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赵海坤团队研发的融合多尺度环流信息的台风生成延伸期预报模型,瞄准业务需求,实现提前1周至4周更精确的预报技巧。延伸期预报作为衔接中短期与季节预报的桥梁,是实现无缝隙预报的核心和关键。该模型的提前预报技巧与欧洲中心动力模式的预报技巧相当,甚至更优,可为台风灾害防御提供科学参考,也为其他天气气候事件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方法与思路。该模型的构建,为研发台风活动预测系统提供了重要一环。除了台风生成延伸期预报模型的研发,研究团队考虑到直接利用全球或区域数值模式预报台风活动的内在缺陷,基于理论研究成果,研发了一套计算量小、物理意义明确、预报产品直接适用于业务预报的台风季节活动动力—统计模式预测系统,包括台风生成、路径和强度等三个模块。赵海坤介绍,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预测系统已实现产品化,由最初的台风生成频数和盛行路径变化两类预报产品,增至台风生成频数、盛行路径变化、登陆概率和不同等级强度台风频数、城市影响概率等多类预报产品。
来源:中国气象报
建立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通量观测网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楼5月3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楼219办公室内,大气环境中心执行主任肖薇教授正紧盯着电脑屏幕,进行教材《边界层气象学基本原理》的最后修订工作。219办公室对面,肖薇的同事胡凝和几位研究生也在忙着温室气体分析仪器的调试工作,不久后,他们将带着这套设备前往杭州监测点,开展为期3至5天的对比监测工作。作为大气环境中心的成员,肖薇和团队主要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人为活动影响下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物理气候的相互作用研究。简单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地面跟大气交换的过程。湖泊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污染物扩散、局地天气气候和温室气体循环。“我们组最具有标志性的研究工作就是建立了‘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这是全球首个湖泊温室气体中尺度通量观测网。”肖薇介绍,为实现湖泊物质和能量通量的长期连续、无干扰的监测,准确评估湖泊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量化其对大气温室气体的贡献,团队自2010年起在太湖这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依据不同的神态功能区,建立了包括6个观测站点在内的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实现了多方法、多气体的高频连续观测,至今已经积
来源:南京日报
5月25日-27日,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之一,“气象万千强国有我”首届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复赛和决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由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支持,也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活动周全国性重点示范活动。活动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具有一定气象基础知识的在校学生开展,旨在宣传中国气象事业科技创新成就,提升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气象科学素质,增强创新自信,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气象事业。“南信大以‘一流学科引领,行业使命担当’为主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源,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气象科普‘一体两翼’发展,成功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和江苏省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南信大副校长金自康说,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以豪迈志气、必胜底气探索科研寰宇,为气象事业提供更多的“有生力量”和“源头活水”。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臧海佳表示,希望今后依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为高校师生互学互鉴互动、深度融合交流创造搭建更多平台,激发青年学子科学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源:江苏科技报
http://v.jstv.com/a/20230527/1685188188899.shtml20230527 江苏校园安全报告栏目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
如果你和同伴被困深山,在大街上突然遇到心脏骤停的病人,在河边发现有人意外落水,这时候该怎么办?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了一系列求生技能课程,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手把手教你,如何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同时也能帮助别人。游泳逃生课 学会自救与他救意外落水如何自救?游泳时抽筋了怎么办?同伴落水该不该去拉人?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雲方游泳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游泳逃生课程上找到答案。与普通的游泳课不同,这门课的关键,是如何在遇到危险时不慌乱,并能进行自救和救助他人,“自救主要学习水母漂和反蛙泳腿,就是如何一边能够在水上浮起来,一边还可以张嘴去呼救。救别人会学习如何使用救援器材,以及如果没有器材的话,怎样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救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教师叶思岑说。游泳逃生课程共有4个课时,每节课一个半小时,教练表示,70%到80%的同学都能够学会自救和他救的技能。“我觉得普通的游泳课程只是教会我们一些泳姿和游泳的方式,但是这个课程能教我们,在水里面遇到危险的时候如何进行自救,保证我们的安全。”学生陶润泽说。高空速降课 户外运动必备技能快放暑假了,想不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户外探险?在启程之前,建议您先学会高空
来源:荔枝网
http://v.jstv.com/a/20230525/1684980617324.shtml20230525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
5月22日至6月2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第四届研究生毕业创新成果展。本次创新成果展作为研究生“踔厉奋发担使命,奋楫扬帆绘研图”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采取“实物+展板+数字媒体”的方式充分展示毕业研究生丰硕的创新成果。本次创新成果特别展设置高水平论文核心展区,共展示60篇理工类、文管类论文,包括Science与Nature子刊。科技实物展区一本名为《Python气象应用编程》的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第十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大气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杨效业将自己在疫情居家期间系统整理的气象领域Python编程的经验和心得,成书已在人民邮电出版社正式出版。科技实物展区展出的具有可调抓取模式和力反馈的无束缚式软体机器抓手非常吸睛,这是由自动化学院朱宏辉同学研发的一款无束缚、欠驱动的三指软体机器抓手,伺服电机用于控制手指的位置和弯曲,使手指具备可调的抓取模式,并提高抓手对不同形状物体的适应性。压力传感器集成在手指末端以提供力反馈,用于检测抓取物体时的接触力,使抓手能够提供合适的抓取力。该软体机器抓手有望用于服务机器人、食品行业或垃圾分拣。
来源:紫金山新闻
近日,南信大第四届研究生毕业创新成果展正式揭幕。本次创新成果展作为研究生“踔厉奋发担使命,奋楫扬帆绘研图”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采取“实物+展板+数字媒体”的方式充分展示毕业研究生丰硕的创新成果。本次创新成果特别展设置高水平论文核心展区,共展示60篇理工类、文管类论文,包括Science与Nature子刊。科技实物展区一本名为《Python气象应用编程》的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第十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大气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杨效业系统整理的气象领域Python编程的经验和心得,成书已在人民邮电出版社正式出版。科技实物展区展出的具有可调抓取模式和力反馈的无束缚式软体机器抓手非常吸睛,这是由自动化学院朱宏辉同学研发的一款无束缚、欠驱动的三指软体机器抓手,伺服电机用于控制手指的位置和弯曲,使手指具备可调的抓取模式,并提高抓手对不同形状物体的适应性。压力传感器集成在手指末端以提供力反馈,用于检测抓取物体时的接触力,使抓手能够提供合适的抓取力。该软体机器抓手有望用于服务机器人、食品行业或垃圾分拣。此次创新成果展活动集中展示了2023届研究生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