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学生资助实践,构建“多元互助”资助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和应助尽助。建立应急资助机制。学校在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学生家庭受灾情况摸排工作,及时对受灾家庭学生给予应急资助。学校还设立助学基金,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或身患重大疾病急需帮助的学生进行救助帮扶。推进困难学生家访工作。学校全面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全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全覆盖。建立“家庭心理支持服务”,为心理困难学生和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咨询。通过家校共育,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广泛宣传各项资助政策,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冬季送温暖。学校坚持每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温暖、送关爱。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校领导与困难学生面对面,了解学生实际需求,解答现实困惑;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御寒冬衣,传递南信大育人温度;为考研困难学生送去慰问,为他们成功“上岸”保驾护航。励志学子树榜样。学校始终将“育人”主线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推动一批助学成才典型的涌现。通过举办国家奖学金差额评审公开展示会、国奖励志学子宣讲会
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传承榜样力量,近日,我省各高校组织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师生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学校以优势学科为有力支撑,聚焦气象防灾减灾,打造“我身边的大气科学”“安全教育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表彰大会、“志愿集市”嘉年华等活动,浓厚志愿服务氛围。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组织深入社区,聚焦社区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需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通过与相关单位共建“志愿服务联盟”、共建志愿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渠道。开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宣讲会、“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面对面等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放眼基层、服务社会。结合学校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多维度推进学校志愿实践育人工作,培养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江苏大学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向上向善,将雷锋精神转化为情感认同、行为习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主题,召开交流座谈会。通过讲述雷锋的故事,解读雷锋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学期各项工作超前谋划、分解实施,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教育教学“稳推进”。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本科教学工作的通知》,制定详细的教学检查工作方案,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常态化录播系统扩建紧锣密鼓进行中,在线教学相关工作有序开展。辅导员走访教室、宿舍、机房,了解新学期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及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服务保障“不掉线”。校园110监控中心、校园安保人员线上视频巡查与线下执勤齐头并进,24小时进行校园安全巡查。对校园部分室内外管网、消火栓等消防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对校园内高层建筑的消防报警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编码,为全体师生把好“校门关”,筑起“安全墙”。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和修缮,部分宿舍迎来提档升级。完成云平台升级、虚拟机迁移、融合门户升级等功能研发工作,为师生提供更好的网络使用体验和高性能计算保障支持。检查督查“不放松”。新学期开学首日,校领导带领6个检查组,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听课、走访、现场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出勤、学习状态、教师授课等情况,重点检查教师课前准备、教学组织等情况,并对有
https://m.jstv.com/video/2024/2/20/1209589632645369856.html20230220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高原荒途,凛风飞雪。无人迹处通车辙,坚冰冻处寻生机。于险峻见勇毅,于深邃觅幽微。昆仑群岭苍雪色,别有浮云衬旭日……”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科院赵林教授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专题--“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课题,完成相关科考任务。35天的时间内,来自赵林团队的地科院学子李祥飞、张钰鑫、刘世博、李智斌、储晓煜、陈威和其他科考成员一起,成功完成对青藏高原西部羌塘高原腹地无人区的科学考察。本次南信大科研团队主要通过钻探获取了18个不同深度(15m~40m)的土壤样品,并运用无人机、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等方法,获取了研究区大量的多年冻土本底特征资料,并初步建成了全国首个纵穿羌塘高原腹地的冻土监测网络,弥补了该地区多年冻土监测的空白。羌塘高原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1/5,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区域还存在大片的冻土和气象观测空白,“在我们科考的区域,由于冬季气候环境恶劣,基本上不存在固定居住的人。”科考队员说。高反、缺氧、寒冻、断联……他们都是战士从南京起飞到格尔木,沿着109国道和317国道,再到改则县,“前往科考地的路途花了四
岁末年初,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穿过牧区的沙石土路,顺着山壁与悬崖之间的夹缝蜿蜒而上,就到了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1994年9月,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上,这座本底站拔地而起,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32个全球大气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从此,一代又一代观测员驻守于此,记录地球呼吸脉动,积累下近30年准确、连续、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温室气体观测资料,为应对气候变化及相关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今天,“新春走基层”报道组就将见证这条漫长曲线上的又一个点。一天的坐标,是14万多个数据与两万步(一)瓦里关本底站主班观测员的一天一般始于7时30分。起床,花20分钟收拾妥当,再花10分钟步行到数百米开外的观测场,迎着熹微的晨光检视每台设备后,再返回业务楼三层的天台。天台更像一处试验基地,上面矗立着太阳光度计、光谱仪、负氧离子监测站等许多先进设备,其中不少属于瓦里关本底站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观测项目所用设备。检查过每一台设备的“健康状况”后下到二楼,眼前一个个贴着“气溶胶”“温室气体”等标签
古迹寻访者、魔法绘画师、戏曲传承人……近日,记者从南京各高校发现,南京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会选择与热爱同行,以充沛的活力与创意,以独特的视角和行动探索世界。课余,他喜欢寻访古迹、定格永恒寒假里,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21级的本科生黄宬熹拿起他的相机边走边拍,他用镜头捕捉城市的韵味,用脚步丈量历史的痕迹,用心灵感受文化的厚重。他拍摄的一组照片《发现常州“城市宝藏”完全指南》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有风情有人情的常州城市宣传大片”;他寻迹延陵、访古问今,看见不曾被看见的常州,他用139张照片,勾勒出一个夺满历史深邃感和现代意趣的城市。黄宬熹喜欢沉浸在江南古镇、金陵山水、苏州园林中。“高中时,我去五台山旅游,站在斗拱下的那一刻,突然觉得世界豁然明朗,也感知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那次旅行之后,黄宬熹渐渐从“观古”变成了“探古”,他开始用相机记录下珍贵的历史遗迹,将它们呈现给更多的人。除了城市风光,“一块碑”背后的故事更令人动容。“在常州武进区的恽南田墓,我偶遇了一位守墓老人,他给我们讲恽南田的故事。”黄宬熹谈及这段记忆时,仍深受感动。他默默地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块古碑,“这张照片,是对先人
土壤也“体检”?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信息,全国土壤普查已在各地铺开,目前完成外业调查采样超160万个,占全部样点的六成以上。根据国务院部署,这次针对土壤的“全面体检”将于今年11月底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2025年形成普查成果。为何要给土壤做“体检”?包含哪些内容?听农业专家来说说——时隔40多年启动新的土壤普查土壤普查是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壤利用及其潜力的调查。此次全国土壤普查是第三次。1958年到1960年,中国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提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1979年,土壤二普启动,重点普查了土壤资源的类型、分布、肥力等基本性状,普查成果成为全国各种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的基础数据。时隔40多年,土壤三普为何启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解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前土壤普查的数据已经不能很好反映当前土壤里各种构成要素具体情况。先说施肥,过去农业生产施用的肥料,有机肥比较多,现在以施用化肥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土壤结构、理化性状指标等产
年味渐浓,春节将至。在江苏各大校园,部分学子选择了在校过年。学校为他们贴心安排了集中宿舍,提供细致而暖心的服务,让奋斗的学子在校亦如家。每天早晨6:30起床,7:15不到就来到实验室,和实验鼠或细胞相伴8小时,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0后博士生田强的寒假作息。1月31日上午,田强来到实验室,当天的实验是将细胞种到培养板上,加上药物,观察细胞的基因、蛋白和表型等方面的变化。“有的实验周期长达一两个月,但‘变化’就在那一瞬间,要是没能第一时间捕捉和记录,那两个月就白等了,必须从头再来。”为了捕捉这一瞬间,田强必须耐心静守,春节临近,组里的小伙伴陆续离校,只剩下他一个人每天坚持着“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保持高度的自律。年三十即将到来,父母特意从老家四川给他寄来香肠和腊肉。“年三十下午我决定给自己放个假,提前从实验室出来,回宿舍吃点家乡味道,再和家人视频拜年,学校也给我们发了餐券。”田强说,“楼下还有值班的宿管阿姨呢,不止我一个人留校,因此并不孤单。”2月1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内,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二年级的王庆凯正在汇报自己课题的阶段性进展。为了推进手头的科研任务,他
试验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冰冻圈研究团队试验地点:青藏高原西部羌塘高原腹地无人区试验内容: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专题——“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课题的支持下,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通过钻探获取18个不同深度(15米至40米)的土壤样品,并运用无人机、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等方法,获取研究区大量的多年冻土本底特征资料,并初步建成全国首个纵穿羌塘高原腹地的冻土监测网络,弥补了该地区多年冻土监测的空白。羌塘高原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区域还存在大片的冻土和气象观测空白。“在我们科考的区域内,由于冬季气候环境恶劣,基本上没有固定居住的居民。”科考队员说。高反、缺氧、寒冻、断联,我们都是战士“2023年11月15日从南京起飞到格尔木,经过了几日物资的准备与整理的工作,11月21日野外科考大部队沿着109国道和317国道到达了距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县城——改则县。经过短暂的休整后,野外科考队进入了荒无人烟的羌塘高原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