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办的2024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人类活动导致过去百年来全球降水更多变、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地表反照率下降增强气溶胶直接冷却效应、ENSO与非ENSO背景下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夏季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陆面水-热-碳耦合过程及其变化的关键机制、发现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加强趋势、过去二十年全球降水系统形态趋于扁平化、东北亚过渡带年代际极端增温特征及成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表示,此次入选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五大关键词,包括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大洋间耦合互动、气候预测与AI等方面。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复杂的气候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开展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廖宏出席发布会。据悉,此次发布会聚焦于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旨在集中展示我国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气候变化监测显示,2024年成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平均气温较上一个高温纪录年——2023年高出0.07摄氏度,这意味着全球气温的纪录被连续打破,那2025年平均气温会是下一个巅峰吗?1月15日召开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介绍,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5.10摄氏度,比工业化前,也就是1850年至1900年的气温水平高出1.6摄氏度。2024年是首个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以上的年份,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阈值——各国政府为避免全球变暖的最严重影响而设定的门槛,这提醒人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自1850年以来,过去40年中的每个十年相比之前的任何一个十年都要暖。而且,气温纪录近年来连续被打破。”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秦大河表示,2024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10.9℃,较常年偏高1.01℃,超过2023年的10.71℃,再创历史新高。同时,海洋热含量也明显增加,全球冰冻圈显著退缩,海平面加剧上升。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频发、
有一种诗意独属于江南,那就是江南烟雨。但近些年,江南烟雨难觅,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极端暴雨或高温干旱。为何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1月15日,该科学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10大重大进展。“梅雨是我国江淮地区非常独特的一个天气现象。几千年来,中国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能寻觅到‘梅雨’的踪迹,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黄梅时节雨霏微’等。虽然梅雨常与霉变相关联,但它温柔的雨水也恰到好处地滋润了拔节和孕穗期的水稻。同时,梅雨也有利于有机质和微生物增加,为鱼虾提供了充足饵料,‘鱼米之乡’由此而形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介绍,梅雨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以毛毛雨、小雨为主,云雾比较浓密。然而,近些年来,传统印象中“婉约”的梅雨似乎不多见了,衣物也不再容易发霉,生活在江南一带的人深有体会,“在气象上,我们注意到,梅雨期间的传统梅雨现象逐渐消失,常会出现大雨、大暴雨天气或是持续的高温干旱现象,这
http://m2.nbs.cn/video/899845.html?id=899845mid=4
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现场发布了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现场发布世界气象组织1月10日宣布,经过对6份国际数据综合分析后确认,2024年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2015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气候不像以前那样温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表示,这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五大关键词,包括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大洋间耦合互动、气候预测与AI等方面。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
https://m.jstv.com/video/2025/1/15/1329178886775914496.html
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极端气候频发,对于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全球气候研究迫在眉睫,其成为保障全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支撑之一。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了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廖宏出席发布会。“全球变暖加速、气候极端化是这10项重大进展里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词。”王会军院士向记者表示。世界气象组织1月10日公布了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气温记录已
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现场发布了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了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现场发布世界气象组织1月10日宣布,经过对6份国际数据综合分析后确认,2024年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2015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气候不像以前那样温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表示,这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五大关键词,包括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大洋间耦合互动、气候预测与AI等方面。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
有一种诗意独属于江南,那就是江南烟雨。但近些年,江南烟雨难觅,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极端暴雨或高温干旱。为何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1月15日,该科学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10大重大进展。“梅雨是我国江淮地区非常独特的一个天气现象。几千年来,中国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多能寻觅到‘梅雨’的踪迹,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黄梅时节雨霏微’等。虽然梅雨常与霉变相关联,但她温柔的雨水也恰到好处地滋润了拔节和孕穗期的水稻。同时,梅雨也有利于有机质和微生物增加,为鱼虾提供了充足饵料,‘鱼米之乡’由此而形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介绍,梅雨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毛毛雨、小雨为主,云雾比较浓密。然而,近些年来,传统印象中“婉约”的梅雨似乎不多见了,衣物也不再容易发霉,生活在江南一带的人深有体会,“在气象上,我们注意到,梅雨期间的传统梅雨现象逐渐消失,常会出现大雨、大暴雨天气或是持续的高温干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