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现场发布了2024年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了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现场发布世界气象组织1月10日宣布,经过对6份国际数据综合分析后确认,2024年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2015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气候不像以前那样温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表示,这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五大关键词,包括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大洋间耦合互动、气候预测与AI等方面。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
来源:现代+
有一种诗意独属于江南,那就是江南烟雨。但近些年,江南烟雨难觅,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极端暴雨或高温干旱。为何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1月15日,该科学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10大重大进展。“梅雨是我国江淮地区非常独特的一个天气现象。几千年来,中国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多能寻觅到‘梅雨’的踪迹,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黄梅时节雨霏微’等。虽然梅雨常与霉变相关联,但她温柔的雨水也恰到好处地滋润了拔节和孕穗期的水稻。同时,梅雨也有利于有机质和微生物增加,为鱼虾提供了充足饵料,‘鱼米之乡’由此而形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介绍,梅雨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毛毛雨、小雨为主,云雾比较浓密。然而,近些年来,传统印象中“婉约”的梅雨似乎不多见了,衣物也不再容易发霉,生活在江南一带的人深有体会,“在气象上,我们注意到,梅雨期间的传统梅雨现象逐渐消失,常会出现大雨、大暴雨天气或是持续的高温干旱现象
来源:紫金山新闻
来源:新华日报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据悉,此次发布会聚焦于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旨在集中展示我国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等,涵盖了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表示,此次入选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五大关键词,包括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新时代、大洋间耦合互动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江苏新闻1月16日电(徐珍 张天意)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会聚焦2024年中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旨在集中展示中国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推动中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等,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358696.shtml
来源:中国新闻网
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上,“梅雨不霉,烟雨不再”等十大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正式发布,揭秘气候变化之谜。“梅雨不霉,烟雨不再”研究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该研究首次科学构建了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包括连续的无雨日数、80%雨日的平均雨强和高于70%分位数的体感热日数。研究显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烟雨特征,“梅雨不霉”。典型的传统梅雨主要集中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大多数极端干热和强降雨年份在长江流域集中在2010年之后。研究表明,“梅雨不霉”的趋势80%可归因于人类活动。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大气持水能力增加,全球水循环持续增强,降水的波动性也在显著增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正在推动温和气候向极端气候转变,大气动力和湿度条件更倾向于引发极端降水和干旱,而不是雾蒙蒙的细雨。根据最新预估结果,未来增暖情景下,东亚梅雨将进一步远离其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江南烟雨或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气象组织1月10日宣布,经过对6份国际数据综合分析后确认,2024年为人
来源:新华日报
https://epaper.yzwb.net/pad/con/202501/16/content_1413026.html
来源:扬子晚报
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廖宏出席发布会。据悉,此次发布会聚焦于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旨在集中展示我国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此次评选出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
来源:紫牛新闻
数千年来,烟雨江南的形象伴随着无数诗词深入人心。但科学家们却发现,近些年梅雨变得不再婉约,烟雨难觅,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而代之以极端降雨或高温干旱。为什么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1月15日,该科学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10大重大进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院士介绍,梅雨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毛毛雨、小雨为主,云雾比较浓密。然而,近些年来,传统印象中“婉约”的梅雨似乎不多见了,衣物也不再容易发霉,生活在江南一带的人深有体会,“在气象上,我们注意到,梅雨期间的传统梅雨现象逐渐消失,常会出现大雨、暴雨天气或是持续的高温干旱现象,这就是梅雨的‘新常态’。”“江南烟雨”到底去哪里了?据悉,通常情况下,江南烟雨气象景观需要持续弱降水条件,近地层相对湿度超过95%,小时雨量在1.5毫米以内有利于烟雨景观形成。为了定量刻画传统梅雨的变化,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梅雨不霉,烟雨不再”研究,首
来源:紫牛新闻
来源: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