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我校携手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成功举办江苏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暨百校联动系列招聘活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春季专场招聘会暨“百校千企万岗”2023年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送岗直通车”直播荐岗活动。春风送岗暖意浓,百企千岗进校园为帮毕业生走稳走好就业路,助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我校举办江苏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暨百校联动系列招聘活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春季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包含黑龙江省气象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上海中广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180多家事业单位、国企、上市企业、知名企业,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包含了众多专业领域,现场气氛热烈,企业代表为同学们提供岗位推荐、企业介绍、咨询解答等“一站式”服务,学生积极应聘,企业收获满满。“线上线下”齐发力,助力毕业生就业为更好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直通车”,助力毕业生从“好就业”到“就好业”,本次招聘会同步举办了“百校千企万岗”2023年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送岗直通车”直播荐岗活动,12家企业来到直播间并带来了600多个岗位需求,包含
2023年4月8-9日,第一届生态系统固碳与碳中和高峰论坛在南京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环境生态学》杂志社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处承办,旨在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固碳与碳中和研究与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共同研讨了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关键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交流平台,促进生态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土壤学、农学、林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副校长陈海山教授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办公室副主任卢佳新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肖文发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邹建文教授、中山大学袁文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孙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冯兆忠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开幕式由应用气象学院院长冯兆忠教授主持。副校长陈海山致辞卢佳新副主任代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对参会的嘉宾表示欢迎,并指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国家重要战略议题,希望此次论坛期间学者们能深入交流、互相启迪,并期望未来能持续举办本论坛,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长期学术交流的平台。陈海山副校长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
校友办举办老教师回校讲校史活动文:矫雅欣 程艳丽 图:柴佳颖细数来时路,“信”火代代传。4月12日下午,校友办公室邀请退休老教师张芝和为同学们作题为《回望学校63载,逐梦百年新征程》校史教育讲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出席讲座,校友办公室主任程艳丽、副主任(挂职)周鹏,以及来自校友工作助理团、学生校长助理团、校友办微信公众号助理团、校史讲解团、校女足队的代表近40人参加讲座。讲座由校友办公室主任程艳丽主持。张芝和是我校退休老教师,197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先后在学院多个部门工作。讲座上,他生动讲述了学校发展的三个时期:从1960-1978年建校到逐步成熟期,学校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在建校之初师生同吃同住同建设;从1979-2004年稳步发展期,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培养“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从2005—至今的跨越式发展期,学校国内外排名不断攀升,美誉度持续提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激励同学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传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勇担新时代赋予信大学
4月1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的通知,我校共有16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上1门、线下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4门、社会实践2门、虚拟仿真3门,获批总数并列江苏省内高校第6位,江苏省高水平大学第3位。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3号)有关文件要求,经教育部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共认定5751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9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47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801门,线下课程2076门,社会实践课程307门。截至目前,我校两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30门。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度重视本科课程建设,秉承“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对优质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快速提升课程建设的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强挑战度。一是全力实施一流课程建设专项工程,通过实施“信大优课”、“三百工程”与全英文课程等各类一流课程建设
馆藏万卷,史证千秋;胸中万卷,千载共朝。为进一步深化“书香校园”建设,秉承坚守与传承、启智与创新的理念,图书馆于4月10日上午在气象楼一楼报告厅举办第1期万卷讲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研究员应邀作题目为《高质量增长的净零碳动能》的专题报告。报告由校纪委书记周乃贵主持,图书馆馆长周彩红及商学院、管工院、环科院、海洋学院等共200多师生参加。演讲中,潘家华学部委员用一笔笔经济账和一系列直观的数据生动地为大家讲述我国的“碳中和”净零碳路径。他指出,碳中和进程实际上就是化石能源退出的进程,零碳能源的革命性突破是碳中和目标进程的根本保障。报告通过梳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历史轨迹,清晰阐明零碳能源的生产革命能推动就业、增长、安全、环境等可持续发展关键目标的实现,零碳能源的消费革命能提升民生福祉、区域协同和发展范式的升级。他强调,净零碳的经济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需要突破思维定式羁绊、原创核心技术约束等诸多瓶颈限制,才能抢先引领新赛道。潘家华学部委员的报告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让与会师生享受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大餐和深刻的思想盛宴。会
会议现场 4月9日,由我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协办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绿色转型发展”在图书馆724会议室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环境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以及我校社会科学处、《阅江学刊》编辑部、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图书馆、法政学院、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60余位教师齐聚一堂,共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转型。我校副校长马嫣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她介绍了我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文科学科群学科特色和办学成就。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国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致辞并感谢我校为会议所付出的努力。论坛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中国贡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转型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原总裁章新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黄晶、中国生态环境部
4月7日下午,南京高校会计学会财务工作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韦忠平,南京高校会计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财务处处长高红梅,南京高校会计学会秘书陈薇薇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在宁高校近40名学会理事及财务处领导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高红梅副会长代表南京高校会计学会介绍学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对各在宁高校财务人员一直以来支持南京高校会计学会工作的感谢,对此次我校作为会议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与仅用五天就将会议圆满落地召开的“信大速度”表示赞扬和感谢。韦忠平副校长代表学校及总会计师胡明保,对来校参会的各兄弟高校财务同仁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现状和成绩,他表示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工作的助推,对通过高校财务工作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寄予厚望,同时也预祝本次财务交流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在会议的财务工作交流阶段由我校财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朱晓东主持并作主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我校财务处基本情况,并就我校数字人民币推广试点实施方案作了专题报告。随后在工作交流中,与会代表围绕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方向与实施路径、高校财务队伍可持续发展建
4月7日,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研讨会暨揭牌仪式在宁举行。实验室由我校联合无锡学院和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于贵瑞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王会军院士、我校副校长陈海山、实验室主任冯兆忠,生态研究院院长周国逸、应用气象学院党政领导、无锡学院和航天新气象有限公司有关领导,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实验室教师代表出席活动。会议由科技处处长章炎麟主持。图 1 揭牌仪式陈海山在致辞中首先对两位院士莅临指导实验室工作表示感谢。他表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保持大气科学学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已经拓展为涵盖生态环境、信息工科等新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上取得诸多进步。面对当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平台建设对于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平台不仅是一个科研载体,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他指出实验室获批中国气象局培育类重点开放实验室实属难得,是南信大在“双碳”领域科研平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一步,学校将加大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着力提升实验室的科技攻关、业务转化和人才培养水平。冯兆忠介绍了实验
4月9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社会事业处处长张贤、全球环境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处)项目主管何霄嘉来校调研交流。我校党委党委、副校长陈海山出席会议。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周波涛、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董昌明、科技处与科技产业处相关人员参会交流,会议由科技处章炎麟处长主持。首先,副校长陈海山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领导一行,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我校学科发展、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重点专项及重大项目对学校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随后,科技处处长章炎麟汇报了学校科研情况、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我校教授作为主要作者对IPCC气候变化报告的贡献等情况。双方就“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法联合实验室、碳中和科技合作、专项评价机制、青年科学家项目设置、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黄主任对我校科研发展给予了肯定,他表示科技工作反映治校理念。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南信大近年在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执行效率高、发
为进一步了解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收费标准政策落实情况,3月28日下午,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收费管理和价格调控处副处长邢晋一行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我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出席调研座谈会,财务处和雷丁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财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朱晓东主持。会上,胡明保在致辞中对邢晋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省发改委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胡明保简要介绍了学校运行管理情况、学科和专业建设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学校财务管理状况和教育成本情况。他指出,近年来,南信大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雷丁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郭栋从招生就业、教学资源、办学成效和学费反馈四个方面详细汇报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办学情况。财务处副处长白光志详细汇报了相关办学成本情况。邢晋认真听取了我校相关工作汇报,对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色和亮点以及硕士研究生培养表示赞许。她表示,雷丁学院作为全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范本和标杆,具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办学成效深受社会、师生认可。同时,她还就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