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南京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科协主席陈骏宣读《致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会上,发布了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我校陈耀登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入选江苏省基础研究领域十大科技进展,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项荣誉。陈耀登教授团队开展的“灾害性天气多源数据同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灾害性天气预报中高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协调同化等问题,通过构建资料同化理论模型、发展天气雷达同化算法、研发卫星同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攻克了雷达和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同化和应用关键技术,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数值预报效果。成果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多项成果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及美国国家强风暴实验室采用并全球发布,也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解放军某部等多个行业部门应用。据悉,自2023年起江苏省每年开展“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遴选工作,旨在广泛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处、科协高度重视此次推荐遴选工作,自觉履行高
为深入了解本科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提优增效。5月21日,教务处组织大三、大四学生代表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出席座谈会,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学生工作处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会上,学生代表们依次发言,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升学就业、学习服务支持以及对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同学们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本科教学、学生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保障,同时建议学校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专业平台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发展、升学、就业的锲合度。教务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学工处负责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和充分讨论。闵锦忠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学校一贯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资源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投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他要求相关部门认真梳理、消化吸收同学们提出的建议意见,一是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教学计划运行安排;二是优化教材选用,加强教学督导,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发展、企事业单位新技术与新需求等升学就业方面
5月23日,中国气象局发文,批准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纳入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学院和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自2022年11月获批培育建设以来,贯彻执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总体部署,紧密围绕发展目标任务展开工作。培育建设期间,实验室以自身生态气象优势为依托,聚焦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吸引和集聚高层次气象科技人才,针对国产化高端监测设备少、天空地监测体系不完善、生态气象服务能力不足等挑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入进行科技攻关和业务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更大程度地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支撑温室气体监测,助力气象系统践行“双碳”战略,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技支撑。
5月18-19日,第13届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联赛(东南赛区)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本次比赛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乒乓球分会执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此次“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联赛”首次设置了东南、东北、西北、西南4大赛区,在分区赛获得前8名的队伍可以获得参加总决赛的资格。这样的赛程规划极大促进了全国各地高校的参与热情,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29所高校的400余名教练员和运动员来到江苏,齐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东南赛区的东道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师生为承办比赛倾注了大量心血。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阳光元素”,洋溢着全国大赛的青春氛围。从赛前宣传、食宿交通、场馆设施、赛时服务再到卫生安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办赛团队都做到了细致入微。经过两天的激烈争夺,福州大学在决赛中以4比3战胜上海大学,获得冠军。两队的决赛过程非常精彩,不仅打到了决胜盘,而且战到了决胜局的决胜分,真正打出了当代大学生为团队荣誉而战的精神风貌。上海大学名列第二,第3-8名依次为南京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本站比赛
5月22日下午,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主办,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2024年全省应急通信保障业务培训会在气象楼报告厅举行开班仪式。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盛方龙,应急指挥中心正处职指挥专员吴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出席开班仪式。仪式由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施威主持。胡明保致欢迎辞,他代表我校对江苏省各地区的学员表示欢迎,对应急管理厅对我校的肯定与信任表示感谢。随后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办学特色,我校自1960年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气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于气象事业和相关领域。他指出,自然灾害中绝大部分都与天气异常变化有关,应急管理与气象事业密不可分。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应急管理战略,依托优势学科,与各共建单位深度合作,采取诸多措施不断推进应急管理教育与大气科学相结合,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盛方龙作开班动员,他介绍了本次培训班举办的背景和主要任务。他强调了通讯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肯定了全省应急通讯保障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指出,通讯保
5月20日,南京市知识产权局公布了2022年度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载体项目验收结果,我校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以下简称运营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我校运营中心于2022年被认定为市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负责建设。运营中心把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转化作为科技服务工作的核心任务,践行“高标准促进高水平,高水平收获高质量,高质量成就高价值,高价值反哺高标准”的知识产权工作思路,不断完善以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体系和评价机制,打造一流的以气象为特色的“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运营中心。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围绕大数据和信息服务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运营,实施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转化和服务,打造信息与气象行业特色,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响应南京产业政策、瞄准南京产业需求,服务南京经济发展为初衷,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区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5月20日上午,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终身教授HugoGamboa与德国不来梅大学研究员刘辉来访我校,副校长马嫣会见了两位来宾,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相关领导参加座谈。马嫣副校长对HugoGamboa教授一行表示了热烈欢迎,她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她指出,我校目前拥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超过2000名的国际学生,并与英国雷丁大学、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时拥有众多长短期的学生交流项目。马嫣副校长表达了与新里斯本大学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期望,期待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全面校际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HugoGamboa教授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科研团队。作为新里斯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终身教授,他在生物医学、仪器仪表和物理学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其专业背景和研究成果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他不仅是新大生理仪器和辐射物理学院生医工博士点主任,还是PLUX可穿戴无线生物信号传感器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以及德国弗劳恩
为加强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防范管理风险,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近日,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主持召开年度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会议。明保从内部控制“是什么”、 “控什么”与“怎么控”三个方面,结合学校管理案例,指出内控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与会部门负责人要强化风险意识。财务处对前期的内控工作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对学校2024年度内部控制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参会单位对照前期内部控制工作梳理出的控制缺失,进行制度完善与流程再造;对照《内部控制管理手册(试行版)》进行试运行,定期反馈意见;依要求完成内控自查与手册终稿确认工作。要求学校内部控制工作协作单位项目组及时完成并提交内控自查报告、手册终稿及所有其他项目成果,适时组织培训。天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代表根据2024年学校内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对各部门具体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审计处就学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了工作部署与进度汇报。胡明保对前期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一是各部门要遵照内控规范,查找缺陷不足,完善制度建设,优化流程设计,建立风
2024年5月18日,“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第三届主席单位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发布了2024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机构名单,20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评优秀案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凭借其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办学、中外师资协同共进、示范引领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卓越表现,经过自愿申报、通讯评审、专家组现场评审三个阶段的角逐,高票荣获此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TOP20,也是江苏省内唯一入选机构。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学院办学以来的卓越工作成果,也是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化办学的高度肯定。据悉,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在成立10周年之际,首次对各机构进行社会评价并公开发布,这一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为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据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教育部已批准设立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共计1495个,其中非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204个。此次评选面向国内所有由教育部审批设立的本科及以上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过自愿申报、通讯评审、专家组现场评审三个阶段的角逐,依据党建与思政教育、资源引进与学科建设、生源与就业质量等标准评选产生
5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院长,工信部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曹晋滨应邀来我校作报告,报告题为《地球空间环境探测新趋势》,报告会由副校长吴攀主持,共20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报告会。报告会上,曹院士阐述了空间环境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地球空间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变化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影响。曹院士重点介绍了地球空间环境探测的新趋势,包括多点卫星组网探测、多点卫星编队探测和磁层成像探测技术,并特别强调了多点卫星探测在确定磁场方向、测算空间电流体系和磁场探测方面的优势。他展望了未来磁层空间探测的发展方向,并鼓励师生为我国地球空间环境探测事业贡献力量。曹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单点卫星和多点卫星观测计划、数据校准问题以及拉格朗日点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大家持续关注相关领域,以期在未来克服技术难题,推动地球空间环境探测的进步。报告会后,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北群与曹晋滨院士进行了交流,并在院士林种下一棵银杏树。报告会前曹晋滨院士还参观了大气物理学院的智能遥感工程研究院、空间天气研究所,并与学院师生进行了座谈。自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