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智钢魂”调研团队前往南钢旗下金恒科技,通过现场访谈和实地调研,了解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探寻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南钢自建厂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金恒科技副总经理刘文龙说,近年来,金恒科技秉承“数字化转型生态构建者”的企业愿景,深耕产业数字化领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坚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治理”双轮驱动,构建数字工厂,研发智慧运营中心,打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建成了以“一脑三中心”为代表的数字化标杆项目,对钢铁生产、能耗控制、物流运输等进行精准把控,驱动钢铁产业的数智变革。同时,金恒科技利用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 金恒科技资深项目经理韩超说,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成为关键所在,而突破的要点就在于将新技术与市场发展需求相匹配。其他相关专家表示,金恒科技目前已将钢铁生产运营相关数据全部入湖,正在构建人工智能“百景千模”,致力于挖掘数字价值,加速传统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数字化的全面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钢铁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11月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智钢魂”调研团队前往南钢旗下金恒科技,开展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的调查研究。通过访谈法结合实地调研,了解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探寻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困境,为传统产业焕新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南信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数智赋能,探索钢韵新篇。通过访谈金恒科技副总经理刘文龙及相关业务骨干,详细了解金恒科技在数字化转型上的非凡成果,对南钢数字化建设实践以及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南钢自建厂以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刘文龙说,近年来,金恒科技秉承“数字化转型生态构建者”的企业愿景,深耕产业数字化领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坚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治理”双轮驱动,构建数字工厂,研发智慧运营中心,打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建成了以“一脑三中心”为代表的数字化标杆项目,对钢铁生产、能耗控制、物流运输等进行精准把控,驱动钢铁产业的数智变革。同时,金恒科技利用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新活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钢铁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11月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智钢魂”调研团队前往南钢旗下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恒科技)开展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的调查研究。 作为南钢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者、支撑者和推广者,金恒科技助力南钢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团队成员通过访谈金恒科技副总经理刘文龙及相关业务骨干,详细了解金恒科技在数字化转型上的非凡成果,对南钢数字化建设实践以及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南钢自建厂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刘文龙说,近年来,金恒科技秉承“数字化转型生态构建者”的企业愿景,深耕产业数字化领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坚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治理”双轮驱动,构建数字工厂,研发智慧运营中心,打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建成了以“一脑三中心”为代表的数字化标杆项目,对钢铁生产、能耗控制、物流运输等进行精准把控,驱动钢铁产业的数智变革。同时,金恒科技利用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 金恒科技资深项目
“您好,请问食堂什么时候可以上苦瓜炒蛋这道菜?”“同学你好,这道菜能接受的同学不是太多,你正常在哪个餐厅就餐,学校让那个餐厅的负责人为你尽快推出这道菜。”一名在校6年没吃到过苦瓜炒鸡蛋的同学十分想念家乡的味道,尝试着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大e家”上留言,没想到学校看到后便在他常吃的食堂火速安排,特别供应,留言第二天就吃上了怀念的美味。让学生的合理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记者了解到,南京高校纷纷推出校园版“12345”,比如热线电话、校园邮箱、线上平台等,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表达合理诉求的需要。有问题有需求就留言,校园生活的“难题”被及时“看见”并得到解决,学生幸福感大大提升。A 针对性强时效性高,“明星系统”为师生排忧解难遇到问题不要慌,去找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许愿池”。这是南信大的“明星系统”——校内行政服务咨询系统“信大e家”,全校师生都可以从微信企业号进入“信大e家”,选择相关单位咨询问题或者提出建议。“信大e家”回复有多快?南信大2022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谷彦瑾举了个例子,一次她行李箱轮子坏了,急着要用,在校内又找不到修行李箱的地方,急得团团转。要不去“信大e家”试试
https://m.jstv.com/video/2024/10/29/1300910639961706496.html
【光明时评】近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发布的《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这片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试验田”正茁壮成长。长三角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相关数据显示,长三角人才总量年均增速达8.58%,高于全国年均增速,占全国RD人员(企业内部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全时当量的近1/3,每万人拥有RD人员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满活力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让创新人才在这个区域更有作为,人才与城市实现了同频共振、双向奔赴。长三角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此集聚,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推进,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在C919大型客机、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上。上海、江苏等地探索“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加大力度推进“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攻关,支持鼓励创新人才“十
近日,“空天信息技术竞速大模型新赛道:机遇与挑战”技术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南京学术委员会承办,AC委员孙倩、孟凡作为执行主席。支持单位包括江苏省航空产业协会、南信大电信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复杂环境智能保障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及行业从业者参会并展开了热烈交流。在引导嘉宾环节,中科院空天院孙显介绍了“空天·灵眸3.0”,采用了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员付琨提出的基础模型加下游任务的创新思路,与2.0相比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并提升了检测精度。他认为,遥感大模型在实际业务应用中已展现出显著的潜力,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应用的边界。南大霍静强调大模型需与人类价值观对齐并设定评估标准。未来飞机工业蒋中华表示,低空经济技术应重点构建数字底座,优先发展三维地图、航路规划和气象保障,确保低空飞行安全。在思辨环节中,关于“空天大模型落地面临的核心挑战”,南理工肖亮认为复杂环境是导致数据多样性和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空天院孙显指出根据当前的实践经验,数据高质与否直接影响大模型效。关于“技术演进路径”,东南吴天星认为取决于技术
诺贝尔物理学奖竟然颁给了计算机科学家,近日,诺贝尔奖跨学科颁奖成为热点。如今,单一学科的“一亩三分地”已经不能成为重大科研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的的肥沃土壤,越来越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产生于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更多创新成果“呼之欲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南京高校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在科研创新方面,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对综合性复杂问题协同攻关,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他们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取长补短。提炼各学科精华,专业知识入脑入心 耗时四个周,东南大学2023级未来机器人专业学生王童曦交出了本学期的第一个实验项目。虽然大一也学习了《电子电路》,但刚一开学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王童曦觉得挑战性不小。王童曦所在的未来机器人专业是教育部交叉工程专业类下的首个专业,由东南大学2023年在全国首开。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构造材料、精准控制、感知交互、智能决策等涉及不同的学科。 “这个项目分成3部分:电动小车循迹状态与电机控制、车速显示电路设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需要用到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嵌入式系统、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专业知
“如听仙乐耳暂明”“我的赛博白月光”......这些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2024级学生詹峥果所创作的视频里的评论。当琴弓触响琴弦,他便与音乐融为了一体。 作为一名琴龄14年的音乐爱好者,詹峥果走出了小提琴在古典乐领域的“舒适区”。2021年,他化身“会拉琴的猫先生”,开始在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以演奏小提琴为主题创作短视频。其中,最热门的作品《月落乌啼霜满天》播放量高达452.7万次。截至目前,詹峥果全网粉丝已超53.3万。 为了继续提高作品质量,他在练习小提琴之余,还特地精进了剪辑技术,“我希望能通过一份份‘高能投稿’与众多热爱音乐的人对话,也希望能让更多朋友感受到小提琴别样的魅力”。谈到最满意的作品,詹峥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在德国交流期间演奏的《In the shadow of the sun》。彼时,詹峥果正在异国他乡,独自面对着更改接待家庭的挑战,这首振奋人心的乐曲给他带来了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是属于我的一段人生旅程,更是我想向观众传达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詹峥果视频作品下留言的有激励他创作的粉丝,也有与他惺惺相惜的忠实听众,他们中有人因此拾起了对生
近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张家港高新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合作对接会在南京市召开。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表示,近年来,协同中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协同中心的开放平台的作用及各协同单位的科技创新优势,聚焦民众关注的大气环境热点问题,积极推动环境、信息等学科与相关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队伍工程化水平,创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 会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张家港分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张家港高新区分中心”揭牌。江苏盛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上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威銤(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代表与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签署了“校企产学研意向合作”协议。 会议中,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教师代表与高新区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