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显著相关。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骤旱难以及时应对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主要由大尺度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干旱学界称之为“骤旱”。由于突发性强、强度大,骤旱会快速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导致湖泊等地表水体迅速干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骤旱发生得很快,给我们的响应时间很短,难以及时应对。且骤旱还可能引起热浪、山火、电力短缺等,从而触发复合极端事件,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袁星说。“过去的研究发现,骤旱在全球不同地区有增加的趋势。但由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缓慢发展的干旱也可能增加,全球干旱是否已向骤旱转变尚不明朗。”为了揭示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选取了1951-2014年间的数据,根据干旱爆发速度,将次季节尺度
4月14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率19国气象水文部门负责人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察,祝贺设立在该校的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世界气象组织衷心祝贺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0年来在国际气象培训领域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特别是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杰出成绩。”塔拉斯表示,世界气象组织中一半的成员国都急需早期灾害预警助力农作物生产,希望借助培训中心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成员国的应对能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介绍,多年来,中国一直通过两个区域培训中心,即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两大区域培训中心南北辉映,已经为全球11000多人提供了短期培训。中国气象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WMO(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的发展,为全球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共同助力全球防灾减灾事业。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过去的5年中,有来自182个国家19万人次的留学生在江苏学习,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为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希望,未来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发挥更大作用,汇聚更多资源,促进人文交流。据介
2021年12月初,袁星在《科学》的投稿系统中提交了论文。 可八九个月过去了,除了显示已送审外,再无消息。这期间,国际上陆续有相关研究发表,其中有1篇甚至还借鉴了自己此前的研究方法。他有些着急,忍不住给编辑写邮件询问情况,“如果《科学》觉得不合适,我们就撤回来。”那段时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特大骤旱,他希望自己这篇研究全球干旱的论文赶紧问世,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袁星甚至已经计划好,如果被拒,就立即投给发表速度最快的期刊,否则一旦被抢发,所有努力就白费了。终于,在投稿1年多后,他等来了好消息。 4月14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全球土壤水分模拟和再分析等数据,评估了过去64年来干旱的演变情况。研究发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干旱正在向骤旱转变。未来,在大多数陆地地区,人类要面对更快发生的干旱。 《科学》杂志将其选为同期亮点成果,并撰写观点文章进行评论。袁星。受访者供图(下同)从“试试看”的心态做起 科学家从产生想法到做出成果,通常需要多久?对于袁星来说,这个跨度是10年。 2012年夏天
全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会议对全市开展主题教育进行部署。全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大家一致表示,将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实际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http://www.nbs.cn/tv/21/2/202304/t20230414_666827.html20230414 南京新闻栏目
4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协办,《阅江学刊》学术支持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绿色转型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在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主持会议并致辞。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国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致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主持会议潘家华学部委员致辞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李国俊致辞李国俊在致辞中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一重要内容为加速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对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面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挑战,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潘家华在致辞中表示,“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全球共识,为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了实施方案。其中既有2050年的愿景,也有2030年的具体目标,很多目标都是可量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4月9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绿色转型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余位专家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余位学者齐聚线上线下,共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转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她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并表示,生物多样性作为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成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此次论坛旨在探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防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专家智慧和可行性解决方案,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挑战,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国俊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
http://v.jstv.com/a/20230415/1681524873591.shtml20230415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因为石臼湖水位变化,今年1月越冬丹顶鹤首次来到南京溧水界,这背后折射出气候、水文变化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去年夏天,受高温干旱影响,长江流域“汛期反枯”,对农业、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高温旱情的“后劲”着实很大,时隔半年多,鄱阳湖、洞庭湖才重新“胖”回来。随着江西、湖南等地的汛期开启,很多人开始关心,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气象年景如何?干枯大半年鄱阳湖、洞庭湖终于“胖”回来了“最近下了不少雨,鄱阳湖总算又‘胖’回来了。”庐山市南康镇鄱阳湖禁捕退捕群防联治工作站副站长张剑生说,这意味着鄱阳湖长达8个月的漫长枯水期将结束,湿地生态有望开始恢复。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湖泊,每年的6月到9月是丰水期,9月中下旬开始慢慢退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这样周期性的节律变化孕育了湖周的生物。而去年枯水期足足早了100天,水位降低、湖滩提前变草原,沿线及环湖地区农作物灌溉引水不足,通航能力降低。紧接着,夏秋连旱,水位短暂上升后继续走低,又“枯”了。到了今年3月下旬,鄱阳湖迎来久违的降雨,加上长江上游来水增多和赣江等五河入湖流量加大,水位快速上涨。直至今年4月6日,水位上涨
名词解释什么是骤旱?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主要由大尺度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干旱学界称之为“骤旱”。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干旱事件频发,这其中,有一类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骤旱”也愈加频繁与强烈。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形态。数据统计干旱爆发速度加快 正由缓旱向骤旱转变研究团队选取了1951-2014年间的数据,根据干旱爆发速度,将次季节尺度的干旱划分为缓旱和骤旱,并利用骤旱比例的变化描述次季节干旱的转变特征。结果显示,全球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显著加快,并存在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研究发现,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极端事件特别报告划分的区域中,历史时期全球约74%的陆地区域骤旱比例及干旱爆发速度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欧洲、北亚、萨赫
本期观点: ■在全球升温大背景下,我国的多年冻土正在发生热退化; ■多年冻土退化可能改变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碳平衡和寒区构筑物稳定; ■多年冻土融化带来的危机,需要人类共同研究和探索,并加强应对。本期嘉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赵林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东启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吴吉春如果忘记关冰箱门会发生什么?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冰箱里会冒出阵阵“雾气”,冻结的冰渐渐融化成水肆意流淌;冻品变软,食物不再新鲜,甚至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今年3月,发布于《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影响了北极多年冻土区的环境。而冻土,通常被学者们形容为地球的“天然冰箱”。青藏高原、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潜藏于地表之下,全球多年冻土区面积约为2200万平方公里。冻土中冰冻着土壤、岩石、水以及各种有机生物。在气候变暖影响下,埋藏在地下的多年冻土层开始解冻,地球“冰箱”的门已悄悄敞开,这可能给生态环境、水循环和气候系统带来严峻挑战。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南美的安第斯山和南极地区也有多年冻土的分布。中国的多年冻土区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