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领导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其中第二个是“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这一实践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推进自我革命的目的所在、方向所指。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这一实践要求,站在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我们党一经成立就鲜明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和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深入推进,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推进自我革命必须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决定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
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对抓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不折不扣抓落实”。对领导干部来说,抓落实意味着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贯彻到基层中、贯彻到群众中,确保党确立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时刻紧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是抓好落实的基本要求,也是抓出成效的正确方法。不折不扣抓落实,就要做到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心领神会、完整准确全面落实,使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一步一步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基于这一考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统筹谋划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而且注重推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比如,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任务时,既从供给侧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也从需求侧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既突出深化重点领
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雷厉风行抓落实,统筹把握时度效”。雷厉风行抓落实,强调的是抓落实的速度和效率,既是新征程上领导干部应该葆有的精神状态,也是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见效、做好经济工作和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方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奋进路上、只争朝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马上就办的意识”“不能有拖延症,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雷厉风行、马上就办,体现的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奋楫争先的责任担当。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危和机并存,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机遇不抓住就会陷入被动,挑战不及时应对就可能叠加外溢。唯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奋勇争先的劲头紧抓快干、埋头实干,才能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决策部署。要在真正弄清楚决策部署意图的前提下,尽快在工作中拿出真招实招,立说立行,高效推进,既“谋定而后动”又“谋定而快动”,用行动说话、以实效比拼,不等、不拖、不推,将工作部署、措施要求等落实到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这样的收获来之不易,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起求真务实干出来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美好蓝图绘就,不落实就只能停留于纸面。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古人讲的“言必信,行必果”“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等等,都是强调重实践、做实事。注重实干、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教育全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求真就是追求真理,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务实就是遵循规律,将真理运用于实践。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持实事求是精神,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真理、实干苦干,我们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求真务实,要求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去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蓝图。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砥砺奋进、久久为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肩负历史使命一体化发展新成效振奋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副司长相伟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5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下一步,我们要坚持规划纲要的战略引领功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相伟说。5年间,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激励我们加快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上海东渐数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栋强说。产业链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新时代以来,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我们沉着应对、奋发有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取得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实现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持续加剧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是严峻的,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是复杂的,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与势在我们一边。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国际规则要依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由大家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不能谁的胳膊粗、嗓门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拉帮结伙,把自己的“家法帮规”包装成国际规则。面对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遭遇诸多挑战危机,我们要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国际秩序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中国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现光明前景;另一方面,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会不断出现,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善于洞察大势、把握机遇。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叠加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安全风险依旧存在。从国际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在看到风险挑战增多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总体上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科学把握危与机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开拓进取、革故鼎新中取得了辉煌灿烂的发展成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对于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了解古代的中国,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对道路、制度的选择,也才能明白中国向何处去。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华文明彰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底气,也为我们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宝贵资源。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主体性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的坚持与发展,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系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文化主体性强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程度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进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