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各地正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各地从实际出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方法论,需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重要原则。马克思指出:“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也是我国古已有之的观念和方法。如《晏子春秋》中写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唯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发展普遍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中央关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趋势,符合当今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对于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要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
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次党纪学习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要准确把握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聚焦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转化为纪律要求,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务求党纪学习教育之效,前提在“学深”。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只有“知之深”,学透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坚持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才能“行之笃”。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当中,学纪位列首位,只有学全面、学深入、学透彻,才能真正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自觉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中,政治纪律发挥着打头、管总的重要作用,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各地都在铆足干劲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这为各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积极抢位发展,强调树牢“先”的意识,是一种竞争性发展策略。不争先难以领先,不抢位难以进位。“抢位”强调提前布局,要求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规划,主动掌握并运用新兴技术,确保在产业变革中获得先机。比如,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长三角区域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三省一市都发布了相关行动方案或指导意见。积极抢位发展,抓住机遇将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能”,占据市场和技术的有利位置,占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形成发展优势。善于错位发展,强调做好“特”的文章,是一种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脱离自身实际一哄而上,而要因地制宜,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错位”是为了找准位置,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善
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九天揽月,探索不止、创新不止。从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到嫦娥六号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中国人的探月之路不断向前,这是我国航天工作者不断增强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创新自信,是创新主体对自身能够完成创新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信心,是在创新活动中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一种攻坚精神。创新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科技领域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增强创新自信,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取得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自信是中国人素有的精神气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科技创新的不凡历程,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1955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见到了陈赓。陈赓问他:“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答道
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围绕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就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永远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知行知止、令行禁止,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古人讲:“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思想自觉,就要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自律。从焦裕禄不让孩子“看白戏”,建议县委作出“十不准”的规定;到谷文昌大半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就要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加强对党纪的学习是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党纪的前提。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让铁纪“长牙”、发威,首先要求党员、干部了解和敬畏党的纪律。不加强学习,不知道我们党有哪些纪律,不了解违反纪律的后果,就难以严格遵守、自觉执行纪律。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党的纪律要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成为全党的行为准则,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要形成纪律自觉,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这是其出现违纪问题的重要原因。要通过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熟知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养成自觉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及时更新思想观念,补齐素质短板,提高履职能力,勇立时代潮头,争当事业尖兵”。“尖兵”是干事创业的先锋者,是勇往直前的奋进者,是不畏艰难的搏击者。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大批尖兵奋勇争先、实干苦干。党员、干部要时刻葆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干事创业的智慧本领,激发争当事业尖兵的精神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争当事业尖兵,首先要在思想上走在前列。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必然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才能有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思想的进步要靠科学理论来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随新时代伟大变革而发展,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对年轻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为年轻干部勇于担当作为、顽强拼搏进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望我们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取义,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党员干部牺牲奉献,他们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靠着不懈奋斗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恢宏史诗。何功伟为实现救国愿景慷慨就义,写就了“纵刀锯斧钺加诸头项”、献身真理之心“亦万不可动”的英勇;焦裕禄身患重疾仍带领干部群众治理“三害”,以“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铮铮誓言感召着无数后来者;廖俊波敢闯敢试、敢担风险,“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用惠民利民的苦干实干,留下“政和质量”“俊波速度”的佳话……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干部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就会有多大成就,勇于担当作为,才能守好初心、担好使命。能否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情怀,需要无我的境界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年轻干部唯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是党员干部矢志为民造福的思想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年轻干部只有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深深敬畏人民的力量,对人民怀有真挚的情感,才会有坚如磐石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才会有矢志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强大内驱动力。年轻干部要始终心系群众安危冷暖,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一枝一叶总关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为民造福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民生无小事,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大事。从到社区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到走村入户询问“看病有没有保障”,从清洁
全新亮相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一开馆就吸引了八方来客,最新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进一步完善了敦煌学研究体系,以马面裙等为代表的汉服销售火爆……今日之中国,中华文化生机勃勃,绽放新的时代风采。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让中华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首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从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再到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