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苏州工业园区2024年“SIP职通车”春季校园引才活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场招聘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本次招聘会是我校考研复试后首场招聘会。招聘会吸引了共有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苏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苏州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近三十五家企业参与,提供了涵盖工程师、教师、会计财务、行政人员、储备干部、调试技术员、医护人员、设计员等就业岗位近千个。各企业前人头攒动,毕学生纷纷就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展开交流,用人单位就职业规划与行业前景与毕业生展开沟通,详细介绍业务范围、发展方向等学生们关心关注的问题。下一步,我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锚定目标、多措并举,做深做细就业服务,持续开展就业活动,为毕业生“强”技能、“送岗位,帮助考研后尚未落实去向的2024届毕业生尽早就业、尽快就业。
4月10日,全国首部思政课题材电影《我要当老师》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剧场点映。我校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各院学生代表共计600余人现场观看影片。作为首部反映思政课教师成长故事的院线电影,影片立足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宏大背景,紧扣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要求。讲述了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孙恒,在中学政治课教师高怀德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辅导员等指导帮助下,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引领学生团结向上、青春筑梦,逐步实现“我要当老师”的理想。据悉,影片特邀400多位优秀思政课教师集体出镜,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一代代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赤诚情怀。放映过程中,在场师生时不时爆发出欢乐笑声,影片动情之处,也有同学不禁潸然泪下。电影用生动、鲜活的案例细腻地演绎了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艰辛与不易。观影结束后,在座师生心绪激荡,久久回味。在场青年教师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心、用
文/图:曹慧霞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科技期刊办刊质量,加快现有期刊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集约化建设步伐,4月8日,期刊中心调研组一行9人在期刊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刘文军的带领下,赴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编辑部进行调查研究,同创刊主编程宗明教授、编辑部主任尹欢等就办刊特色、品牌定位、期刊国际化、集约化管理、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主题展开调研并进行深入讨论。调研组受到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编辑部的热情接待。在调研座谈会上,编辑部主任尹欢和云实习编辑项目负责人王平详细介绍了个人发展、团队建设、行业共建在英文期刊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分享了在国际竞争中如何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助力提升期刊的学术品牌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云实习编辑团队的在节约成本、集约资源、服务行业等方面的探索过程及实践做法。参加调研的编辑人员对南京农业大学近10年来探索创办3种英文期刊的办刊业绩十分赞赏,并就办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及思考面对面与同行专家进行咨询探讨,寻求科学有效的突破路径。座谈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高校科技期刊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是汇聚本校最新学术思想、承载一流学科成果的重
2024年2月7日是中国近代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竺可桢先生是我国“气象学之父”,为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重要基础。学校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气象立校既是学校的最大特色,也是学校的“精气神”所在。为纪念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激励广大学子学习竺可桢先生“求是”的科学精神,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竺可桢全集》编委兼出版编辑组组长潘涛于4月8日下午在培训楼C101作报告。此次报告会由科技处副处长李蓓蓓主持。报告以“观天察地,卓尔又凡--解读竺可桢的科学家精神”为报告主题。潘涛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述了竺可桢贯彻“求是”精神的一生。从1913年到1974年,从哈佛留学到担任浙大校长再到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始终坚持在工作一线,哪怕在耄耋之年,竺可桢仍坚持出版了对中国气象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长期坚持撰写日记,61年春秋从未中断,这些日记不仅是竺可桢对每天生活和工作的记录,也刻画了一幅恢宏的历史长卷,为后世研究“竺学”以及中国的科学发展史留下极其难得的史料。潘涛还特别强调竺可桢在浙大担任校长时期提出的两个问题
暖春三月,繁花满路。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推动我校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社团向上发展,开学至今,我校学生社团开展了“辞雪迎春、万物欣荣”系列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团活动包含科普实践、讲座培训、歌舞表演、手工制作、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共吸引了全校4000余名学生参与。在第十届国际文化风情展上,致用国学社和丹青留影社通过体验书法、茶艺等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师社团、3D打印社团,龙山书院气象灾害预防协会、 “气”联网协会、照亮气象科普俱乐部、“追蓝”环保社等科技类社团分别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包括竞赛知识解答、科技志愿展览、气象灾害科普、参观北极阁、“观云测天”云朵照片收集等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科技视野、增长科学知识的平台;校园音乐协会、吉他协会、韩国语言文化交流社、古韵民族器乐协会陆续进行了路演活动,音乐与舞蹈交织,青春与活力共舞;DIY手工作坊、丹青留影社、自然观察社特别举办了手工风车、书法纸伞以及叶脉书签的制作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飞
近日,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公布了《关于遴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公告》《关于遴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公告》《关于遴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公告》,我校“‘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色行者井冈山宣讲团”“‘延一脉红,安初心梦’宣讲团”3个志愿服务团队分别入选。我校“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深入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和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新媒体等方式,在宣讲过程和宣传过程中将“两弹一星”精神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红色行者“井冈山宣讲团”注重互动和交流,通过进学院、进社区、进企业举办座谈会、分享会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社会群众更深入地了解井冈山精神。“延一脉红,安初心梦”宣讲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常态化宣传,让青年大学生和社会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延安精神深刻内涵,感受延安精神对于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我校团委以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与团队为抓手,以“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各类宣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
4月8日上午,由商务部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与气候信息服务研修班”在WMO区域培训中心开幕。该研修班是2024年我校承办的首期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共有来自阿富汗、古巴、毛里求斯、尼日利亚、萨摩亚、塞拉利昂、伊拉克、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26名官员参加。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方及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副主任王勇主持。程方向各位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她简要介绍了我校六十余年的发展成就以及我校国际培训对促进世界气象业务领域能力建设发挥的突出作用。她表示,世界正经历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剧增,迫切需要提高气候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气候治理的智慧水平,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城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最终改善社会公平、公共卫生和人民福祉。程方介绍了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以最大优势和最有效方案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应有贡献的立场和态度。该研修班将邀请我校及国家和省市气象部门专家参与,通过课堂讲座、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增进各国政府官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促进多边友好,助力达成气候治理共识。来自萨摩亚的Me
4月8日,我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青年志愿者协会骨干志愿者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参加了“科技强国 气象万千”科普进校园活动。我校青年志愿者精心筹备,为南信大附小1至3年级15个班级的学生带去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专题科普课程。活动开始前,我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青年志愿者协会骨干志愿者,结合南信大附小青少年的年龄层次和认知程度对课程进行设计筹备,集中备课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并通过说课、试讲的方式进行课堂准备工作。活动当天,我校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幽默风趣的讲解,配合精美的视频、图片,生动地介绍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八大行星的运行轨道、气候特征等知识。课上我校青年志愿者还通过精巧的课程设计,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南信大附小的同学们通过游戏、答题、讨论等形式加深对八大行星的了解。志愿者们耐心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南信大附小的同学们认真听课,时而惊叹于宇宙的奇妙,时而对星球之间的巨大差异感到好奇。活动结束后,我校青年志愿者们表示,此次“科技强国 气象万千”科普进校园活动旨在引导小学生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激发
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进一步强化我校师生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4月3日下午,江苏省人民医院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一行30余人来我校开展了急救互救科普讲座及急救装备设备展示等活动。江苏省卫健委应急办副主任邱晓辉,我校总务处、离退办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共计600余名师生参与。讲座上,邱晓辉对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是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专家团队抽组,为实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有效减轻各类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而组成的应急医疗队伍。他说,此次急救互救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培训演练及装备展示等形式,全面普及安全应急医疗救护知识,提高南信大师生应急救护技能,为深入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提升师生健康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随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群细致地讲解了止血、包扎、固定、通气四大灾害现场急救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艳秀介绍了基础生命支持的急救理念,并以模拟橡胶人为器具,现场指导同学们如何正确操作心肺复苏和AED;麻醉手术科副主任护师刘双源讲解了基础生命支持中解除窒息的判断流程和
近日,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江苏省地区选拔赛总决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赛事以“保护海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和共青团江苏省委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苏省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中心、江苏省地质局海洋院、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由校团委和海洋科学学院联合遴选的我校代表选手荣获佳绩。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王伟鑫荣获省赛一等奖并晋级国赛(全省共三名),海洋科学专业易安荣获省赛二等奖,海洋科学学院王志雄荣获优秀指导教师,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总决赛设置了“保护海洋生态”“海洋诗词之美”“保护海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演说以及“海洋知识大挑战”四个环节。比赛现场气氛热烈,选手作答争先恐后,分数竞争激烈,优异的表现赢得阵阵掌声。经过激烈角逐,我校王伟鑫同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冲出重围,成为全省仅有的三位一等奖选手,将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 未来,校团委将联合海洋科学学院继续组织更多学生参加海洋知识竞赛,传播海洋知识,提升全民海洋意识,让海洋学子感受到海洋的魅力,助力海洋强国迈上新的台阶。颁奖现场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