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科技产业处组织我校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遥感装备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先进计算与智能服务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大气光电智能感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共四个气象类工程研究中心赴江苏省气象局汇报交流。各中心负责人先后汇报了中心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局校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和未来发展规划。省气象局各业务部门分别就雷达观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生联合培养、高价值数据产品等内容同各中心深度交流。江苏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刘聪充分肯定了本次交流活动的成效,并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一是各中心要紧密围绕建设任务要求,对标验收指标,系统筹备中心验收;二是进一步深挖局校合作潜力,发挥双方各自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业务应用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局校合作提质增效;三是各中心要依托江苏气象优势,力争气象服务地方能力走在全国前列,高质量推动中心建设。江苏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观测与网络处、气象探测中心、气象信息中心、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活动。
7月24日,为进一步帮助昆山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7月24日学校科技产业处携手昆山开发区科技局、江苏省新型显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共同举办电子信息行业前瞻发展座谈会。我校电信院、集成电路院有关专家,学校昆山经开区技术转移分中心负责人,昆山开发区近十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交流。座谈会由昆山开发区知识产权科科长潘松柏主持。会上,倪海彬副教授介绍了光电感知创新团队的相关成果,并就研究方向及未来趋势和在场企业进行了探讨。企业代表纷纷发言,其中江苏翊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山沪利微电有限公司等提出明确合作意愿,表示将携手南信大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会前,我校专家一行应国内电阻龙头企业之一的昆山厚声电子邀请,深入调研企业生产现状、关键技术难题。韩占康副总经理详细介绍了厚声电子46年成长历程,强调企业重视人才引进、精英培养,致力打造一流团队,憧憬未来以更大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电阻行业的绝对领先者与国际电阻市场的强力竞争者。主管研发的牛士瑞副总经理就电阻基材、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我校刘清惓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校昆山经开区技术转移分中心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企业
7月30日,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任(院长)薛春江正高级工程师、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海燕教授(博导)、中心创新基地主任徐文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中心金工实训基地副主任刘洪建一行来访。会议由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庄建军教授主持,中心部分教师参加座谈。庄建军对内蒙古科技大学薛春江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和近年来的办学成绩。他说,南信大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气象学科为特色,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气象+”“+信息”学科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学校本科招生规模和招生投档线持续提升,完全得益于学科特色鲜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接着,从中心成立背景、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竞赛组织和竞赛成绩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薛春江对于中心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于中心工作、尤其是学科竞赛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有想法、有秩序、有成绩。接着从了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中心的人员规模、机构设置、内涵建设、发展困境和未来发展机遇作了介绍。他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在学科竞赛组织管理等方面吸收宝贵经验。座谈会上,双方就师资队
为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保障新学期校园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全稳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7月24日至29日邀请属地交警、特巡警、消防等一线专家及保卫处干部开展暑期保安应急处置技能培训,全队保安队员参加培训。本次技能培训围绕专业理论、综合素养、实战技能三部分进行讲解并进行实战演练。通过此次培训不仅锻炼了保安队员的实操能力,更提升保安队伍的整体水平。参训队员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在工作中底气更足,在快速发现影响校园稳定的异常行为、快速识别可疑对象、快速报告处置可疑情况等更加得心应手。在下一步工作中,保卫处将持续定期对保安队伍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保安队伍技能水平,牢固树立校园“安全第一”思想,巩固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成果。
7月20日至7月26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海南大学、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等联合承办的2024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在海南大学举行,比赛共吸引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250余所高校的12000多名优秀学子的3000多个项目线上报名参赛。经初赛展示和决赛答辩两轮PK,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25 项、二等奖402 项、三等奖653 项,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研究生、本科生两支队伍首次参加该项赛事,分别斩获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合影比赛设置理论研究、方案设计、现场展示等环节,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环节。研究生万超团队合作完成了“智护未来—基于ROS 的智能陪护机器人”项目,旨在开发一种适用于家庭环境的全方位移动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搭载以STM32F407为主控的运动控制平台和AI边缘计算终端Jetson Xavier NX,系统集成了自主巡逻、人物跟随、姿态识别和智能语音交互等功能,能对跌倒等异常状态实时监测并及时报警,从而降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的意外风险,为老年人生活提供贴心的帮助;本科组邱志亮团队合作完成了 “基于非侵入式BCI的注意力训练仪”项目,利用神念科
为推动学校与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优质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7月19日学校科技产业处携手南通理工学院,组织了两校十余专家团队走访南通高新区企业。在康溢臣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惠标对南信大南通研究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专家团队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黄惠标表达了期盼与高校合作的意愿,认为双方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术界的专业见解破解企业实操中的难题,进而巩固并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新技术由实验室环境迈向商业化应用,加速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进程。此番合作构想,旨在构建校企间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雄邦压铸(南通)有限公司作为大型汽车铝压铸龙头企业,近年来致力于研发创新,与大众、奔驰、蔚来、小鹏、特斯拉等多家国内外车企均有合作。专家团队深入了解了企业面临的五个技术难题,双方就潜在合作领域进行了讨论。据江海储能和新江海动力电子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企业深耕于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专精与电容器制造业,作为集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先驱,其产品的主要指标已连续二十六年在全国电容器行业中名列前茅。我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敬发教授,对
7月24日上午,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团委在机关会议室召开“扬帆计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赴中国气象局暑期实习动员会。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团委负责人出席会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相关工作人员以及11名入选实习生参会。直属机关团委对实习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本次实习前期组织工作的相关情况。会议表示,本次实习工作是在中国气象局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局校共建框架下的一次新的合作,也是中国气象局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协同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会议强调,一是尽快转变身份,以高标准、严要求全身心投入到实习工作中;二是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充分融入日常工作,多干、多听、多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底线意识,落实好工作中的各项要求;四是严把安全底线,将工作中的保密安全红线与生活中的人身安全要求入脑入心。希望全体南信大实习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多学习、多感受、多总结,积极参与气象局举办的各种活动,充分利用好这段实习时间,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此次实习,是南信大学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宝贵机会。后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继续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推进好“
根据校党委统一部署,2024年7月18日和19日,校党委第三轮两个巡察组完成了对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党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的巡察意见反馈工作,对巡察整改工作提出要求。巡察期间,巡察组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及江苏省委有关巡察工作要求,按照《中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委员会巡察工作办法(修订)》等文件精神,牢牢把握政治巡察定位,紧扣“四个落实”,紧盯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紧抓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深入查找了被巡察学院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严从实开展了巡察。反馈要求,被巡察学院党委要高度重视反馈意见,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要求,认真研究反馈意见,抓好整改落实。被巡察学院党委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好班子、带好队伍,以此次巡察反馈问题为抓手,深刻反思、细化举措、深入整改,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学院事业健康发展。被巡察学院党委负责人表示,对巡察反馈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工作要求,诚恳接受、照单全收。学院党委将制定详细
2023年7月1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张家港高新区举行了一场科技合作对接会暨党支部共建签约仪式。活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顺利举行,受到双方高度关注。张家港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陶彦斌,创新发展部副部长彭程等政府负责人,以及9家重点企业代表出席活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产业处副处长程勇、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蔡惠华等校方代表以及多位学院教授参与座谈。程勇副处长热烈欢迎了张家港高新区的来访,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他强调了学校在“开放办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理念,特别是在信息工科和环境生态等领域的“气象+”学科品牌建设。学校期望与张家港高新区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基于已有的良好基础,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双方的发展。陶彦斌副书记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了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特别提到,高新区自2005年筹建以来,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合作将为双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活动中,双方举行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张家港分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张家港高新区分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鼓励高校青年师生开展科学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第十六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于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该活动吸引了包括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及我校在内的45所在大气科学相关专业见长的高校报名参与,经过组委会审核,最终遴选出144支团队。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风云绘地科普领航”小分队、晴雨相伴·葡园守护先锋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普助理团“偕行定风雨共谱新农生”小分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六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南信大风云守护队等5支团队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我校作为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单位,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学校连续多年结合专业特色、学科优势、社会需求,组建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小队,宣传推广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构建了实践创新型育人方式,相关工作获得肯定。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强化项目日常管理和宣传推广,指导5支社会实践团队扎实开展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