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本次招聘会吸引了南部战区空军、西藏日喀则市委组织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170余家优质用人单位参会,提供走航分析工程师、AI算法工程师、场景模型师、管培生等优质就业岗位8000余个。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人头攒动,各单位招聘人员热情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岗位需求、福利保障、薪酬待遇、企业文化及发展前景等内容,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对于校招岗位和实习岗位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求职,将精心准备的简历递给心仪的企业,与企业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招聘现场招聘面试融合发展·发挥校地共建人才驿站作用为了发挥校地合作共建,本次招聘会邀请了徐州市、太仓市、昆山市等地区组团参会。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马迪,云龙区政府党组成员、科技镇长团团长钱进与我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健就进一步发挥人才驿站的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深化合作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双方致力推动深层次、多维度、高水平合作共建,努力推进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全力打造共促高
10月1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平安信大社团召开2024年秋季学期全体大会。保卫处处长付兆锋出席会议并讲话,盘城派出所驻校民警孙跃应邀出席大会,会议由社团指导老师徐蒙田主持,社团全体成员参会。付兆锋回顾了社团从初创到如今的相关工作,高度肯定了社团工作,勉励大家继往开来,继续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就社团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五点具体要求:一是加强学习,做师生员工的“排头兵”。社团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能,在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师生员工树立榜样。二是善于发现,做安全隐患的“吹哨人”。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将发现校园中的安全隐患报告给相关职能部门,妥善处置,帮助学校及时消除隐患风险,让安全事故无处遁形。三是扎实工作,做平安校园的“防护墙”。做实做细各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师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争取人人都是安全员,为学校构建起安全防护的铜墙铁壁。四是创新宣传,做安全教育的“策划师”。积极探索新颖的宣传方式,让安全教育以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是努力探索,做安全行业的“领头雁”。深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消防、交通、法制安全教育难点痛点,创新工
企业“摆摊”亮岗,求职者“逛街”择业。10月16日,我校在苏州人才驿站举办2024年秋季校园苏州日“就在苏州,留在苏州”校园招聘专项活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夜市招聘活动。夜市开张,点亮就业新风景人才夜市在阵阵馥郁的桂花香中人气爆满,企业代表化身摊主“挑灯纳贤”、毕业生穿梭其中“星夜觅岗”,现场同时为学生提供咖啡、奶茶、水果、零食等美食,让企业与学生在轻松氛围下交流沟通,拉近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距离,为供需双方搭建更便利的对接平台,用夜晚的烟火气为招聘活动聚人气,点亮就业新“夜”态,呈现就业“新风景”。挑灯揽才,搭建职场新舞台本次招聘活动组织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尔塔(中国)安全防护有限公司等共21家优质单位现场“摆摊”招聘,现场热闹非凡,人潮涌动,毕业生求职者穿梭在展位间,详细询问用人单位岗位工作内容、企业环境、薪酬待遇、工作时间等关键信息,同时也与单位积极交流,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用人单位代表热情地介绍单位情况、岗位要求、薪酬组成,认真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就业指导,建立服务新市集除了企业展位外,现场还特别设置了就业指导专区,充分发挥苏州人才驿站作用,为毕业生提供
10月12日,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战略规划处二级调研员刘继青一行5人来校调研交流。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局副处长李晓纯,我校科技产业处处长王军、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姚望出席会议,会议由科技产业处副处长程勇主持。王军对刘继青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南信大与南京市科技局、江北新区科创局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学校大力发展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面向中国气象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主战场,积极引导学校专家在横向服务、知识产权、平台建设等方向开展各类科技服务;在校地合作方面,学校在无锡、天长、南通、昆山等多地设立多家技术转移分中心和校地研究院,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各类成果转化服务,加快地方科技转型发展。王军指出,此次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南京市科技局、江北科创局对学校近年来科技服务工作的充分肯定,学校将围绕低空经济、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与南京产业需求相结合,尽快转化一批高质量成果。程勇围绕学校校地合作、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校企走访、科研团队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向南京市科技局领导一行分享了学校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成果,他表示,学校将围绕长三角
10月15日下午,我校在临江楼、滨江楼报告厅成功举办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浦芯精英奖学金差额评审公开展示会。此次展示会分为国家奖学金(博士)、浦芯精英奖学金组和国家奖学金(硕士)组,按照地球科学、数理工学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大类进行评审,确保了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专家、候选学生、研究生辅导员及500余名研究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本次异彩纷呈的展示会。展示现场,45位候选学生依次登台,聚焦学习科研、学科竞赛、社会服务、文艺体育等方面,多维度、深层次地展示自己的研途硕果,“探索”“突破”“有趣”“热爱”“满足感”“良师益友”成为展示会上的热点词汇。他们中,有人喜欢鲜花、摄影、小提琴,秉持“快乐科研”的态度,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防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有人勇担社会责任,聚焦破坏性强的骤旱事件,不断探究科学前沿,被300余家国内外媒体报道;有人积极投身于农业气象观测与大田试验,不怕苦不怕累,产出多项高水平成果;有人向海图强,坚持陆海统筹做好生态保护研究工作,开展深入调研;有人研究近年来“梅雨不霉,烟雨不再”的梅雨,从科研走向科普,开展精细化气象公众教育,深耕气象科研社会服务化;
10月16日,我校召开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学习交流会,专题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相关篇目,交流本学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统战团体工作重点,讨论“同心促发展”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专项调研课题内容。校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陈涛主持会议。会上,陈涛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及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中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篇目内容。她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统战团体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同时组织党派团体成员深入学习研讨,将精神领会和学习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在解决国家高精尖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校党委支持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立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围绕办
2024年10月16日下午,南京审计大学工会主席张武宁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校工会主席徐萍主持会议,大气物理学院分工会主席陈建坤、商学院分工会副主席刘燕、瑜伽协会副会长杨文娟及校工会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座谈。徐萍对南审工会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以“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从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校工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和工会工作的体会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我校工会工作的总体情况;重点结合我校教代会与提案工作、分工会考核体系以及工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用等内容,分享了我校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实际成效。参会的分工会主席和协会会长分享了职工小家和教工协会的管理经验。交流环节中,双方围绕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和智慧工会建设等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张武宁对我校的热情接待和无私分享表示感谢。他表示,南信大工会工作成绩突出、特色鲜明,在大数据分析运用、文体活动安排和二级分工会考核等方面的创新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对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思路,此次来访收获很大、感触良多。希望两校工会能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为教职工服务的水平,共同促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会
近日,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向我校WMO区域培训中心发来了一封感谢信。在感谢信中,台风委员会对培训中心承办的“太平洋风暴潮漫滩模拟培训班”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对培训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太平洋地区的气象水文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更为推动区域气象水文合作、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台风委员会表示,将继续加强与我校WMO区域培训中心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推动全球气象水文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此次“太平洋风暴潮漫滩模拟培训班”为期5天,共有来自美国、泰国、菲律宾以及中国等国家的10余名气象水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此次培训班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了参训学员们的专业素养,更在于促进了国际间气象水文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在培训期间,学员共同学习了风暴潮的形成机制、漫滩模拟技术、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应急响应策略等前沿知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分享了各自国家的灾害应对经验和教训,就共同关心的气象水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更
为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工程+艺术”跨学科教育,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工程训练中心(简称“工训中心”)联合艺术学院,在原有《商业品牌展示设计》课程中,开展定制化实践环节探索,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本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艺术学院在品牌展示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意能力,工训中心拥有先进的激光加工设备和熟练的加工操作能力,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服务艺术类课程创新设计,让2022级艺术科技1班在现代化的激光加工实验室里深度体验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学习过程,弥补了品牌设计作品输出难、无法亲自参与作品的加工制作过程的缺憾,课程为培养学科交叉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中,艺术学院罗老师给学生讲解产品图形结构与软件设计,指导学生完成品牌平面设计、三维建模、材料选择等多个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工训中心姚老师结合材料特性与激光工艺,向师生们展示了非金属切割机、激光内雕等加工工艺。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认真记录并踊跃提问。通过加工演示,同学们见证了设计从方案效果图到立体模型的制作过程,加强了对材料成型工艺技术理
10月15日,中国气象局公布了2024年度科技成果评价结果,21项科技成果被评定为“优秀”等级,39项科技成果被评定为“良好”等级。我校申报的三项成果均成功入选,其中“浓雾的生消与理化特征及预报技术”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北极与热带系统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协同影响及机制”和“大气多参数探测多普勒激光雷达”被评定为“良好”等级。“浓雾的生消与理化特征及预报技术”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雾进行了长时间系统观测实验,并在雾的生消机制、理化特征和预报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北极与热带系统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协同影响及机制”发现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海温的非对称增温趋势引起南北半球哈得莱环流的非对称变化,并导致中国北方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并指出全球增温引起北极和热带对流加热作用增强,导致北极-热带系统与中国夏季强降水之间的联系增强。这些新现象证明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和大气水分循环的变化增强了中国极端气候事件与北极-热带系统之间的联系。“大气多参数探测多普勒激光雷达”面向我国气象现代化,以及在国防、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上的迫切需求,突破了高稳定激光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