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大气物理学院杨元建教授、汪源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ubstantially underestimated global health risks of current ozone pol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理集成学习模型,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0.05°)臭氧浓度数据集,进一步评估了当前全球的臭氧污染水平,揭示了与臭氧相关的重大健康风险及区域和城乡差异特征。全球臭氧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现有评估研究可能低估了与全球臭氧相关的健康风险。为此,该研究提出全新的地理集成学习模型(GL-CEF),基于其高分辨率估算结果(0.05°)评估了当前全球的臭氧污染水平,重点聚焦于长短期人口暴露水平和全因死亡负担。结果表明:GL-CEF模型展现出良好的全球臭氧浓度估算精度,与站点测量值的平均偏差小于-1.5 ppb。该研究发现全球66.2 %的人口短期暴露于过量臭氧(每年超过30天),94.2 %的人口则长期暴露于过量臭氧。同时,在乡村地区长短期臭氧人口暴露水平整体尤为严重,但全
近期,大气物理学院陈璟怡教授获得了第22届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联合会(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AOGS) Kamide Lecture奖项,并将于2025年7月举办的AOGS会议中作大会特邀报告,介绍其课题组在对流云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AOGS是亚洲与大洋洲地区重要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成立于2003年。该组织的宗旨是搭建亚洲与大洋洲地区地球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AOGS下设8个分会,研究领域涵盖大气科学、生物地球科学、水文科学、跨学科地球科学、海洋科学、行星科学、太阳及地球科学和固体地球科学。AOGS Kamide Lecture奖项于2015年设立,每年每个分会仅授予1-2人,旨在表彰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陈璟怡,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于2011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2018年1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毕业,曾先后任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博后、研究员。长期专注于次网格尺度云物理过程的研究,主要通过大涡模拟、云微物理模式和外场观测来解决云降水物理
1月2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抓实申报组织工作,切实提升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副校长赵强出席会议。各理工科学院、管工院、商学院以及科学技术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副处长李涛主持。会上,科技处介绍了我校自“十四五”以来的科学基金总体情况,以及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整体推进情况;随后,各学院介绍了学院前期国家基金申报组织、邀请专家指导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的相关情况。赵强指出,加强有组织科研,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是推进学校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学院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抓好基金申报各项工作,以基金工作的新突破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并对2025年度申报关键阶段工作推进提出两点要求,首先,要抓重点抓质量;进一步梳理重点申报人,有组织地做好布局与准备,有针对性地抓好各类型项目的申请书质量,分类指导、集中打磨,切实提高申请质效;其次,要优化组织方式方法;积极总结各学院申报组织工作经验,将好的工作经验推广,及时跟进进展、协调各方资源,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有组织程度,争取在2025年
1月2日上午,我校第十一届工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暨2024年度工会先进表彰大会在教工活动中心多功能厅顺利召开。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工会主席徐萍、工会委员会全体委员、二级分工会主席、副主席和教职工协会会长以及校工会全体成员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校工会副主席叶芬梅主持。徐萍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作2024年工作总结。她从着力把握政治方向,切实加强教职工思想引领;着力推进民主管理,切实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着力改进工会服务,不断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工会建设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2024年度工会工作,详细安排部署了2025年的工作,并结合会员问卷调查反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点剖析和指导。会议对2024年工会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工会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以及教职工协会先进单位、优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对所有获奖的先进集体与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工作的全体工会干部表示衷心感谢。2024年校工会荣获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殊荣,这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基层工会组织的最高荣誉,凝聚着全体工会干部的心血与汗水,是大家齐心
12月29日,由江苏省管理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决赛在我校举行,本次大赛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主题,吸引了全省14所高校的31支队伍,近400名师生参赛。比赛邀请了江苏省管理学类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委员仲伟俊教授,江苏省管理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张玉林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行政主任赵子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10位评审专家。我校副校长赵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赵强简要回顾了我校MBA教育的发展沿革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丰硕办学成果,他希望来自全省的参赛队伍运用现代管理理论,聚焦企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通过鲜活生动的优秀企业管理案例,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同时,希望参赛团队以赛促行,积极践行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积极投身于基层实践,及时总结中国和江苏企业发展经验,讲好中国和江苏企业故事。希望大赛的优秀案例成果能有效推动工商管理、经济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为我国和江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江苏省管理学类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委
近日,中国气象学会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考核评审结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获评“优秀”,这是基地自2017年获批以来,我校第六次获评优秀。此次全国共有457家基地参评,经各基地在线填报、各省气象学会审核、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122家科普基地被评为“2024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其中综合类基地77家,我校为两所入选优秀综合类基地的高校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秉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宗旨,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模式,构建了以高校为主导,教育、科技、科协多部门联动的新格局,现有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南京)、气象台、农业气象试验站、气象科普资料中心、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多个科普场所,拥有一支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全方位参与的科普队伍,在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生态日等主题日,通过培训+展示、参观+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此外,借助科普中国网、学校官网、科普基地网站、微
为切实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学期末及寒假期间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2025年1月2日,由校党委常委、副书记闵锦忠带队,分三组对全校实验室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设备处、校纪检监察机构、科技处、科产处、保卫处、总务处、实验室安全督导、学生信息员等相关人员参加检查。闵锦忠一行重点检查了安全等级高风险实验室,着重关注了实验室安全运行、危险源管控、高温设备使用、电气安全等关键环节。在应急管理学院,安全等级Ⅰ级雷电防护实验室,闵锦忠仔细查看了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记录,详细询问了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实验教学时学生个人防护。强调高电压设备的良好运行是教学科研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要求相关责任人务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定期做好维护,寒假期间若长时间不使用,要落实断电、防尘等防护措施,确保设备来年能正常投入使用。在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闵锦忠指出,实验室安全是红线,是学校事业发展、学生安心学业的基本保障。我校实验室发展快、分布广的特点,一是设备处要全面梳理全校实验室,确保每间实验室有相对规范的安全管理。二是要健全实验室各级安全管制体系,夯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学院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紧绷安全之弦,不断
12月25日,第三届“圆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设计大赛正式落下帷幕。我校共有4支队伍进入决赛,最终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总成绩名列前茅。智能硬件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国科杰创(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大赛吸引了来自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197所院校共755支队伍参赛,最终有106支队伍进入决赛,经全国竞赛专家组评审,8支参赛队获全国一等奖。本次大赛于5月开始报名,7月举办初赛。初赛重点考察学生的软硬件理论基础知识、简单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决赛要求设计一款智能硬件产品,12月中旬举办决赛会评,参赛队伍对设计的智能硬件原型机进行线上视频演示和答辩。大赛参赛作品需体现智能硬件的特征,分为三个主题:“智能硬件原创设计”主题,强调原创性,旨在解决生产生活、国防军事科技领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智能硬件应用创新”主题,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提升产品性能或拓宽应用范围;“智能硬件课赛融合”主题,旨在将日常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教学实践课程中完成一件智能硬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近年来,工程训练中心重建全链条“通识+基
近日,中国生态学学会公布了2024年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士增选名单,我校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周国逸教授被授予“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士”荣誉称号。本届会士增选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继授予创始会士之后的首次增选,本次共10名科学家当选。周国逸教授长期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水文学研究,当选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士,是对他在生态学研究领域成就的肯定。据悉,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士是中国生态学领域终身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生态学学会于2024年建立会士制度,旨在完善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员体系,建立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认可制度,鼓励学会会员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我国生态保护事业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相关公告链接:http://www.esc.org.cn/detail.html?id=43contentId=2709
为聚焦一流拔尖人才培养,明确专业发展方向,12月24日下午,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人智产业拔尖1班在临江楼B507召开“青春携手AI 共筑智能未来”主题班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2023级人智产业拔尖1班班主任金自康主持班会,学院党委书记庞章军、副书记兼副院长秦书乐、班级副班主任王诗圣及学办辅导员等人共同参加。团支书许炜承从“思想建设、学业成绩、科创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汇报了班级的情况,展现了“拔尖班”良好的精神风貌。金自康对班级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再创辉煌。金自康围绕“拔尖人才培养与未来发展路径”这一主题作专题报告,他从学校“2024毕业生就业提升行动方案2.0”入手,从就业资源扩容机制、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等方面切入,详细介绍了学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发展方面的各项政策和支持措施,包括在学生社区设立人才驿站,苏州人才驿站、南京人才驿站相继在我校揭牌,举办校园综合专场招聘会,开设GYB、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通过本科生毕业去向数据分析,帮助同学们更清晰地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他鼓励同学们“立志向、有信心、见行动、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