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1级研究生校友毕业二十周年重返母校,54位校友们从全国各地重聚南信大,共忆母校之恩,齐叙师生之情。本次返校活动由大气院负责筹办,副校长金自康受邀出席,座谈会还邀请了时任导师何金海、肖稳安,时任研究生辅导员朱伟军及校友办公室主任程艳丽参加,活动在雷丁楼C101举行。活动之前,校友代表们为五位嘉宾赠送蓝围巾,表达对母校老师们的感恩之心,五位受邀嘉宾也为重聚的54位校友们一一戴上毕业二十周年纪念红围巾,并合影留念,现场一片温馨。活动伊始,金自康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对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校友们作为母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始终与学校的成长和发展紧密相连,学校也为培养出一批批像大家这样的一批批优秀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校永远是校友们的精神家园,希望大家常回来看看,;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当中。其他嘉宾也分别发言,他们回忆起校友们在校时期的生活点滴,对于大家目前发展表示由衷的欣慰,并表示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永远健康幸福。在后续的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大气院党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周国逸教授团队在《The Innovation》发表了题为“Climate effects of ecosystem change converge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the daytime to daily vapor flux”的研究论文,提出了研究生态系统变化气候效应的新途径,即使用日间与全天水汽通量比(RATIO)来评估生态系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The Innovation》是由中国科学院与Cell Press合作出版的综合性期刊,中科院分区为1区,影响因子33.2。生态系统变化的气候效应通过一致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蒸散、碳同化、呼吸等)形成内在耦合关系,类似于同一化学反应的不同产物。RATIO由生态系统蒸散量计算得出,与气候效应所依赖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高度相关,并已被证明与能量通量和碳吸收紧密耦合。目前研究生态系统变化对气候影响的方法主要分为黑箱和白箱途径。黑箱途径侧重输入与输出的统计关系,不关注生态系统内部过程,常用于增温、CO2增加或降水变化的实验研究;白箱途径则尝试解析生态
12月26-28日,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江苏南京举行。此次活动聚焦于高质量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旨在通过“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合作,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此次科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共同主办、我校承办的“汇聚智慧·驱动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换的实践与展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校长交流活动(以下简称“校长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校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副校长赵强出席此次活动。本次校长交流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院士和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院士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舒华分别致辞。包括清华大学王晓东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教授在内的多位著名高校领导分享了学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宝贵经验。300余名高校校长及成果转化部门负责人参与了此次大会,共同探讨了如何更高效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此次校长交流活
教育部印发的《“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强调:“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教材教学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近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周洋、张涛涛、李文铠和黄艳艳四位研究骨干编著的《Python气象应用》教材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协同创新中心系统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气科学学科专业体系、教材教学体系、走好高质量气象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供了重要支撑。教材的编写坚持气象行业需求导向。当前,科技发展已步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气象预报、服务面临智能化变革的需求。气象工作涉及多种数据读写和大数据处理等问题,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有用信息又涉及动力诊断和统计分析,以及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气象研究愈发依赖智能工具,创新成果也更多地涌现于学科交叉领域。Python在开展气象数据读写、计算处理和可视化、学科交叉、人工智能等方面较其他软件功能更加全面,是可将上述任务一站式实现的计算机语言。教材的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学科交叉。尽管如今Python相关的学习资源众多,但专门针对气象专业本科学生量身定制的教材依然难能可贵,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1月3日,由建邺区主办的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暨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正式开幕,建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贾晨,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出席会议。会上,建邺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地双方将围绕“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答卷”的实践路径探索产业科技创新新模式,加速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发展生态。2024年,学校大力推进与建邺区的融合发展战略,与建邺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化的合作,举办“2024年建邺高新区校招直通车活动”;校应急管理学院与建邺区应急管理局开展合作共建;与建邺区高中开展优秀生源基地建设等。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新机遇。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设立社会服务型职称序列,为建邺区科技、人才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我校将继续深化与建邺区的产学研合作,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及产业技术创新,鼓励引导人才到建邺发展,共同推动校地科创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1月4-5日,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在南京圆满举办。本次会议由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年会以“数实融合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塑造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主题,探讨新时期面向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和创新转型的改革,以及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建设的挑战、路径和对策,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大会邀请到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专家交流前沿学术成果和国内实践经验,邀请青年学者交流研究成果,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圆桌讨论等,吸引了近200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开幕式由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秘书长江胜强主持。作为大会承办方,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到会致辞。尚书记在致辞中向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围绕学校发展历程及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作简要介绍。他表示,本次年会聚焦“数实融合”,探讨数实融合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路径,充分体现了与会各界为推动江苏构建高水平科技强省建言献策的担当作为。他希望,南信大能够以承办此次大会为契机,不断提升学校管理学科群的建设水平,努力为我省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应
近日,我校冬季送温暖活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学生工作处各科室代表及30名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本科新生代表出席,活动由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张秋红主持。金自康代表学校为学生送上御寒的保暖冬衣,并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历程,从职业去向、所在行业、工作地区以及薪资水平等多个维度对2024届毕业生状况进行介绍,通过一系列数据和未来前景分析,鼓励同学们一定要树立信心,结合自我认知和社会需求,早日确立学习和发展目标。同时,他勉励同学们要正视困难,无论是经济上的拮据、学业上的压力,还是情绪上的波动,都应积极寻求帮助。最后,他对全体学生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要立志向,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二是要践行动,围绕目标不懈奋斗;三是要能坚持,突破迷茫,始终保持前进的方向,让大学时光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活动中,学生代表介绍了自己在各项资助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社会和学校各项资助政策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提出了入校后在学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与现场老师们进行了充分的意见交流。“冬季送温暖”是学校每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温暖、送关爱、送信心的一项常规活动。活动现场,学生
近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ACH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题为“Increased urban ozone in heatwaves due to temperature-induced emissions of 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地表观测的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典型排放源的排放测试以及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MAQ,评估了高温热浪期间人为源VOCs排放增加对城市大气中臭氧(O3)污染的影响。城市臭氧通常与温度具有较高的关联性,热浪期间经常出现较高的O3污染,威胁公众健康。本研究通过分析2018-2020年夏季上海地表VOCs(O3前体物)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发现温度升高后,人为源VOCs浓度显著增加。这些增加的人为源VOCs主要来自于非燃烧源(如挥发性化学品、汽油挥发等)。基于实验室中典型非燃烧源VOCs排放对温度的响应关系,结合CMAQ模型,估算人为源VOCs排放增加使热浪期间上海日最大8小时O3增加约4.6ppb,与传统认知中高温造成天然源VOCs排放增加对O3
近日,我校大气物理学院杨元建教授、汪源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ubstantially underestimated global health risks of current ozone pol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理集成学习模型,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0.05°)臭氧浓度数据集,进一步评估了当前全球的臭氧污染水平,揭示了与臭氧相关的重大健康风险及区域和城乡差异特征。全球臭氧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现有评估研究可能低估了与全球臭氧相关的健康风险。为此,该研究提出全新的地理集成学习模型(GL-CEF),基于其高分辨率估算结果(0.05°)评估了当前全球的臭氧污染水平,重点聚焦于长短期人口暴露水平和全因死亡负担。结果表明:GL-CEF模型展现出良好的全球臭氧浓度估算精度,与站点测量值的平均偏差小于-1.5 ppb。该研究发现全球66.2 %的人口短期暴露于过量臭氧(每年超过30天),94.2 %的人口则长期暴露于过量臭氧。同时,在乡村地区长短期臭氧人口暴露水平整体尤为严重,但全
近期,大气物理学院陈璟怡教授获得了第22届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联合会(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AOGS) Kamide Lecture奖项,并将于2025年7月举办的AOGS会议中作大会特邀报告,介绍其课题组在对流云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AOGS是亚洲与大洋洲地区重要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成立于2003年。该组织的宗旨是搭建亚洲与大洋洲地区地球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AOGS下设8个分会,研究领域涵盖大气科学、生物地球科学、水文科学、跨学科地球科学、海洋科学、行星科学、太阳及地球科学和固体地球科学。AOGS Kamide Lecture奖项于2015年设立,每年每个分会仅授予1-2人,旨在表彰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陈璟怡,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于2011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2018年1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毕业,曾先后任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博后、研究员。长期专注于次网格尺度云物理过程的研究,主要通过大涡模拟、云微物理模式和外场观测来解决云降水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