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耕读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将气象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7月2日上午,大气院师生前往“大气·耕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第八期“大气·耕读”活动。同学们年初亲手播种的土豆喜获丰收,这场融合科技元素的农耕实践,生动诠释了气象知识如何成为守护农田的“智慧助手”。
田间地头,师生们挥锹掘土,一颗颗饱满的土豆破土而出。为精准研究天气对土豆生长的影响,实践团队在基地实时记录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数据。研究发现,土豆块茎膨大期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最适温度区间为20-22℃,相对湿度需维持在60-70%,方能保障其充分生长、形态饱满。尽管汗水浸透衣衫,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从春播到夏收,同学们全程参与蔬菜种植,在实实在在的泥土芬芳与汗水挥洒中,对劳动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大家更深刻地观察到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各环节的直接影响,无论是年初的精心播种,还是梅雨期的田间管理,无不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这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气象知识服务生产、守护民生的重大意义,也进一步明晰了自己作为未来气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此次耕读活动,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土豆,更在年轻气象学子的心田播下了知农爱农、学以致用的种子。当科学知识扎根泥土,青春的责任便在大地上生长得更加坚实。

丰收的土豆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