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在苏州圆满闭幕。会议聚焦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临近空间环境效应、行星物理、空间探测技术与数据分析等前沿研究方向,吸引了来自海内外700余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学生代表参会,共举办了335场学术报告及海报展览。
大气物理学院空间天气团队25名师生悉数参会,开展20余场学术报告,全面展现了我校在空间物理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学术活力。其中,吕建永教授受邀作大会开幕式特邀报告,王明副教授、阮海炳副教授、李婧媛副教授及张强老师分别担任分会场邀请报告嘉宾,围绕各自研究领域分享最新成果,赢得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经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吕建永教授团队的三位师生——张赫、杨雨嫣、詹明明凭借其出色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汇报表现,荣获大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该奖项是我国空间物理学领域青年学者的重要荣誉之一,充分彰显了我校在日地空间物理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与以及人才培养成效。
张赫的报告题目为《The Wave Normal Angle Characteristic of Whistler‐Mode Waves in the Dayside Terrestrial Space Based on MMS Observations》。该工作系统揭示日侧空间哨声波传播方向的空间演化规律,发现强太阳风动压条件下哨声波在0.5–0.8 fce频段的抑制现象及倾斜波振幅的显著响应。量化了太阳风动压对哨声波传播方向的调控机制,对于深入理解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及相关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杨雨嫣的报告题目为《2024年5月特大磁暴恢复相期间亚澳扇区电离层特殊结构研究》。该工作详细分析了在2024年5月特大磁暴期间,在亚澳扇区出现的一系列电离层特殊结构的演化过程,并对其背后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动力学过程以及电动力学过程对复杂空间天气特征的驱动机制。
詹明明(2023级硕士)的报告题目为《Variation of Mesosphere Ozone and Related Constituents During Solar Eclipse on 21 June 2020 Based on WACCM‐X Simulations》。该工作阐明日食期间中间层臭氧浓度垂直分布规律,量化中间层敏感高度上各物理化学过程贡献的臭氧浓度变化大小,发现三体复合反应、光解反应和H消耗臭氧的反应是整个日食期间造成臭氧变化的关键反应。该工作为进一步理解临近空间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作为我国地球与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长期致力于推动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汇聚国内顶尖日地空间物理专家学者与科研工作者,持续引领未来研究方向,助力学科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迈进。此次会议的圆满举行不仅彰显了我国空间物理领域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反映出科研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
此次我院空间天气研究所师生在多个研究方向斩获荣誉,充分展现了我校在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临近空间环境效应、行星物理、空间天气等领域的科研积累与探索能力。这些成果不仅是科研实力的生动体现,更是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成果。展望未来,我校将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空间科学相关研究,不断拓展学科深度与广度,为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