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成为教育、科研事业中的一束光

发布日期:2024-04-07 来源:江苏科技报 作者:丁琦 曾青青 林雯 陶韬 责编:林雯 访问量: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女性学者刚刚荣获了“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的称号。她在气象学的海洋里,求索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著作3部;获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与建立了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她既是“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也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

作为学者,她攻坚克难、踔厉奋发;作为老师,她鞠躬尽瘁,润物无声。她,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肖薇。

将培养气象人才作为终身目标

16岁那年,肖薇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学习农业气象学,开始了她与南信大的不解之缘。结束博士阶段的学习后,肖薇回到南信大继续从事气象科研,并明确了将培养气象人才作为终身事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她从一名普通“青椒”成长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耶鲁大学建立校级官方合作,共同创立大气环境中心,肖薇担任执行主任。该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南信大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也为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亲眼见证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我们都为自己的些许贡献和母校的跨越式发展感到骄傲。”肖薇说。中心组建的“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研团队2011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表多篇《自然》正刊和子刊论文,获2021年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

目前,肖薇已培养本硕博学生共计80余人,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团队,负责的课程被认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她也被评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肖薇还与同事们一道致力于专业建设,学校应用气象学专业于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品牌专业。

成绩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耕耘与汗水。多年来,兢兢业业的肖薇先后主讲了近10门中英文课程。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她始终与学生并肩作战在科研一线,“很多老师都在为南信大的教育、科研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我只是其中的一束光,只希望有更多的学生经过南信大的培养能报效国家,彰显南信大人的风采。”

15年磨一剑,捍卫中国话语权

2023年3月,“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十大科学进展”公布,南信大“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作为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通量观测网成功入选。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肖薇已经带领团队成员对太湖进行了长达15年的观测,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这项研究终于结出了硕果。

回忆起项目建设初衷,肖薇说:“最初我们看到由于太湖蓝藻的暴发,导致周边居民无法正常使用干净的水,国际上质疑中国湖泊甲烷排放的声音层出不穷。但当时我国没有太多的实测数据,我们便想着将陆地上的一些方法引入到水体中去,进行常年持续的观测,用事实说话。”2010年,团队在太湖依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建立了包括6个观测站点在内的中尺度涡度通量网,用科学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国际上的质疑。监测站网的维护成本不容小觑,面对经费不足等各种困境时,肖薇和团队里的其他老师共克时艰,团结协作解决各种问题。“我很庆幸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大家在面临困难时都能患难与共,没有人动摇或者选择退缩。”

做最有韧性的那一枝玫瑰

脱下科技工作者、教授、老师的“马甲”后,肖薇也是自己小家的主心骨。她是让父母骄傲的女儿,是先生共同承担风雨的妻子,也是能照顾好两个孩子的妈妈。

熟识肖薇的人常说,她像一枝“极具韧性的玫瑰”,在风吹日晒下依旧保持蓬勃的生命力。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她从不喊苦喊累,明媚的笑容彰显了她对于自己工作的热爱;作为女性教育工作者,肖薇用苏霍姆林斯基那句“做教师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穷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个最优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给予学生尊重与空间,激发每个人的潜力,她为教育工作倾注自己的心力,并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学习,这样就永远不会担心自己会落伍。”肖薇说。

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23430/135233/148476-1.shtml 20231215 12版

作者(文) 作者(图)
报告人 责编 林雯
摄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00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邮件:xb@nuist.edu.cn

Copyright © 20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际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