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要给南京市鼓楼实验学校的小朋友们做讲座,他第一时间就从青藏高原“飞”回了南京。他还自掏腰包买了100多张云朵、太阳等不同造型的卡通贴纸,全场发个不停。这位科学家,是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未来地球计划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姜彤教授。
数据挖掘技术在预测自然灾害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和利用各种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更好地预测自然灾害,降低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为收集一手数据,从北国到西藏、从沙漠到海滨,都有着姜彤的身影。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对中国的用水安全和周边国家的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也是姜彤来得最多的地方。十几年前,科研条件相对艰苦。姜彤和团队在科考时,需将一个月的粮食带到山上,搭帐篷居住。他们每天用汽油和锅烧饭菜,采集蘑菇为食,肉类以罐头为主,蘑菇炒肉罐头已经是一顿美味大餐。而要吃到新鲜的肉、菜,一个月后才能下山购买。在一次住帐篷的经历中,姜彤和团队遭遇了野猪。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们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收集到了宝贵的青藏高原气候数据。
姜彤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影响、脆弱性和风险管理等领域。他创立了致灾因子强度-面积-持续时间多维度极端事件辨识方法,将承灾体动态暴露度和脆弱性纳入极端事件风险评估,实现了对干旱、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热带气旋等极端事件风险的定量评估和基于影响/风险的早期预警。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姜彤教授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他担任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此外,他还长期服务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家精神,一个方面就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要对未知的科学问题不断地寻求答案。第二,我们中国科学家,要能解决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姜彤教授说,科学家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谈到对孩子们的寄语时,姜彤教授表示:“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都要掌握,同时还要对一些事物、对未知的东西有敏感性,想要去解决和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希望大家都能越来越优秀,成为祖国的栋梁。”
http://epaper.yzwb.net/pc/con/202403/21/content_1308719.html 20230321 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