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炬火,追逐梦想,他用无限热情探索科学的未知,他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级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蒋沁廷。目前,他所有课程加权排名专业第一,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互联网+”等竞赛,取得国家级奖项、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他在热爱的征途上闯出一片天地,已成功推免至清华大学。给自己立规矩,“十一点前不回宿舍”大学伊始,蒋沁廷就给自己立下了很多“规矩”,并严格执行,比如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又或者是晚上十一点前不回宿舍。其实,这些“规矩”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短期与长期目标而设定的。“刚进入大学的短期目标是每学期获得不错的绩点,长期目标是能够保研。”蒋沁廷说,他用“每晚十一点”这个时间节点来高效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十一点前定心地自习,十一点一到,便收拾好心情回宿舍洗漱、放松,第二天则可以获得充沛的精力,继续心无旁骛地踏上去教学楼的路,周末也是如此。这个习惯就好似他向目标进发过程中踏实的脚印,折射出的是蒋沁廷的自律。如果当天的课程内容没有来得及消化,周末他一定会空出一段完整的时间来系统地总结巩固,月底也会进行查漏补缺,平时的积累让蒋沁廷的期末周显得很“悠
来源:江苏科技报
“未来,我希望能从事计算机行业,成为一名研发工程师!”从大一开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9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罗昊就确认了就业目标。本科4年,他坚定地朝着目标进军:主动搜寻信息,找准适合自己深耕的方向,并不断地通过学习攫取知识、通过实践增长才干。 如今,非科班出身、自称“预备程序员”的罗昊,在今年的秋招中已经斩获百度、快手、携程、挚文集团等多家公司offer,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近。在数学王国搭建计算机网络 罗昊追梦之旅从大一就悄然启程。在学习了C语言之后,罗昊就针对编程体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框架,课后又通过“网课+书籍”拓展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理论知识,还额外学习了Java和Python的基础语法。大一课业较为紧张,罗昊只能尽量利用碎片时间和周末、节假日的空余时间来学习计算机。“数学是计算机的基础,它能够帮我们理解计算机中复杂的逻辑结构,并且计算中有很多实际运用高阶数学知识的场景,如算法等。”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罗昊顺利打开了学习计算机的另一扇新大门。 同时,罗昊积极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着手准备一些个人实践项目。从自己做的静态网页、小程
来源:金陵晚报
11月12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温州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星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该校首次获得该项荣誉。袁星从事水文气象学研究多年。他率先揭示了一类新型干旱现象——“骤旱”的形成机理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研制出适合复杂下垫面的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和集合预测系统,并在国家和地方业务部门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先后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批江苏杰出青年基金,并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等。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用于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每两年颁发一次。http://epaper.zgqxb.com.cn/epaper/index/item_read?id=22926020221121 3版
来源:中国气象报
近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上传来消息,100名获奖的青年科学家中,南京有7人。记者走近其中3位高校代表,他们都曾到海外留学,始终心系祖国。回国以后,他们潜心研究,甘坐科研“冷板凳”,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用坚持和创新,聚焦专业领域最前沿,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吴巨友心系“三农”让水果更好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果盘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吴巨友始终认为,农业研究最终是面向应用的,他希望,通过他和团队的努力,果农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大家可以吃到更好的水果。 吴巨友长期从事梨种质资源创新和成花坐果的机理与产业应用研究,创制了梨自交亲和优异种质,参与选育梨新品种5个。 出生在农村的80后教授吴巨友,对“三农”有着特别的情感。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2010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巨友选择出国深造,抱着“出国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回来”的信念,吴巨友在英国、美国留学的日子里,争分夺秒地吸收先进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2012年2月,吴巨友接到了母校向他发出的回国邀请,当时,他的妻子已有7个月身孕
来源:南京日报
11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率队来我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达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挂职干部、副区长张京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厂,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曹阳,大冈镇党委书记宋江、镇长周冉、组织委员朱健陪同调研。考察新型农村社区 管兆勇一行实地考察了佳富村四组道路硬化项目、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及农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情况,参观锦绣果园家庭农场,并看望部分困难群众,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过冬物资。随后,一行人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观看“水润红村,桃香佳富”宣传片、参观“共同缔造”办公室、普惠金融服务点等便民服务场所和佳富红色纪念馆,听取学校驻村第一书记高权汇报工作。据悉,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投入资金10万元开展“为村办实事”道路硬化项目1项,实施“消费帮扶”,于暑期采购村家庭农场水果400箱,为村集体增收近3万元。参观佳富红色纪念馆
来源:盐都融媒体中心
近日,地处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迎来了“丰收季”,在今年秋季学期初播下的种子,经过同学们的精心照料,都已结出“果实”。剥玉米、挖番薯、摘石榴……走进南信大附属高新实小的劳动课,可以发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小小的人儿撸起袖子,拿起农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菜地和玻璃大棚,有模有样地采摘各种蔬菜和水果,干得热火朝天。在菜地附近,还有着一座裹着稻草的大粮仓,粮仓的大门上还贴上了关于丰收的对联,格外应景。“这个粮仓属于‘一仓多用’。”南信大附属高新实小校长林莉告诉记者,粮仓内除了用来展示镰刀、耙子等农具,还会收纳丰收季的各类农产品。“认识农具是同学们学习‘务农’的第一步,各类农产品是同学们劳动的果实,所以这个粮仓也是我们劳动教育的‘见证者’。”记者了解到,南信大附属高新实小去年秋季完成原址重建,学校特意拿出两亩多土地,划分成55块“责任田”,全校39个班级各承包一块,剩余由老师认领。以这片菜地为载体,学校每周开展一次劳动教育,教会同学们认识节气,学会辨土、积肥等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劳动社团,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课时。劳动社团中,孩子们走进智能温控大棚,了
来源:扬子晚报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日—11月15日展览地点:金陵美术馆三号展厅(南京市秦淮区剪子巷50号)此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培训项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谭鸿遐教授主持。项目同时请到了由41位业内名家组成的授课团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授课指导。30位受训学员来自十一个省(市),这是项目组在全国200多位报名的学员中精挑细选的。师生们深入运河沿线,坚持运河特色文化传承与绘画艺术发展并举的创作思路,共创作了100多件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线,以文化展示为舞台,将历史悠久的工笔重彩表现技法与内涵深厚的运河文化相结合,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时代的必然。这批艺术精品不仅会在运河沿线产生重要影响,也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关注。http://dz.xdkb.net/html/2022-11/05/content_592278.htm20221105 艺8版
来源:现代快报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师生共300余人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参会,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专题学术研讨会设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十位知名专家作主旨演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六个坚持”、教育新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关键词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在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及“‘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广泛研讨。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南信大将精心组织安排,掀起学习高潮,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迈向新时代的航程中,奋力书写南信大新的历史篇章。http://jyt.jiangsu.gov.cn/art/2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通讯员 张现红)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师生共300余人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参会,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在致辞时表示,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南信大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发展,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科学谋划、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学科内涵,提升学科发展环境,在多学科协同融合中促进学校开放发展和特色发展,不断推进人文社科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学校坚持学术交流、内外联动,不断提升学校影响力,通过社会科学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名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在学术交流中不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力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学校坚持学习阐释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立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院,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9月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宣布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的通知引发网络热议。“到现在没搞清元宇宙到底什么意思”“学出来能干吗”“国内有高校愿意追这个潮流真的很棒,毕竟技术才是支撑概念变现的关键”“希望学生能真正学点东西,但愿不是噱头”……在“南信大设立全国首个元宇宙工程系”等热门词条下,有些网友支持学校的创新,也有网友担心此举是追逐时髦的炒作。元宇宙是什么?元宇宙工程系因何而设?人才培养将如何开展?招生标准是否会调整?学生未来就业有哪些出口?……10月2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志庚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独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谈定义元宇宙是网上虚拟社会,技术被称“大蚂蚁”新京报:目前关于元宇宙的定义各不相同,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比较虚的概念。你怎么看元宇宙?潘志庚:现在是有人怀疑这个概念特别大。此前我参加一些活动,有的投资方也特别谨慎,他们担心“元宇宙”像一阵风,或者是个骗局怎么办。我认为,元宇宙就是网上的虚拟社会。它包括了很多技术,是一个多种技术的集成体。新京报:具体包含了哪些技术?潘志庚:现在公认的技术有个形象的称法,
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