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促进公众对最新科学成果和理念的认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公开发布了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1:公众摘要》,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缘气遇”团队对该报告进行了初步解读,并进行了翻译和手绘,希望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国际前沿、权威的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提升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据悉,“天缘气遇”是由南信大学生牵头发起、自主创建和运营的科普创作型团队,主要由大气科学类专业师生组成。团队以气象科普创作为核心,从学生视角出发,用年轻化的表现形式,将气象知识以及前沿的气候变化行动对公众进行普及。“我们希望搭建一座桥梁,用年轻有趣的表现形式及时准确地将国际上最前沿的气候变化行动及资讯带给身边的同学和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人。”团队发起人贺哲雨表示,作为大气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天缘气遇”想做的不只是气候变化行动的旁观者,也不想只顾着自己专业内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主动关注、主动参与、主动行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价值。所以,“天缘气遇”在第一时间对IPCC进行翻译与漫画再创作。据悉,团队拥有自媒体平台“天缘气遇”,作品形式以微信公众号推文为主,中短视频
来源:江苏科技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线下招聘会现场。学校供图 在最火热的招聘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姚佳庆,成功签约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即将成为一名服务大飞机的机械工程师。能顺利就业,姚佳庆认为这得益于学校不断创新形式,抢抓线下招聘“关键期”,确保线上招聘“不断线”。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同比增加82万。学生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在哪里。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毕业生精准匹配到心仪的专业,高质量就业,在宁高校“铆足劲”,他们通过学生就业意向摸底统计、精准推送相关企业、开展各类专项行动等方式,真正实现就业信息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看重职业前景 秋招季,各类大规模招聘会在线上线下密集展开,为高校毕业生搭建求职通道。“从学校的调研来看,2023届毕业生就业求职比往届更为积极,他们的择业偏好趋于求稳,在求职过程中最看重职业前景、成就实现等。”南航学生处副处长、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霄表示,相较而言,本科生更趋于升学,就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到国有及集体企业就业;研究生以就业为主,较多考虑现实因素如家庭、地域等,更倾向选择科研设计
来源:南京日报
11月26日,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会员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陈大可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等来自全国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10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会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代表专委会挂靠单位致欢迎辞;中国海洋学会陈连增理事长表示海洋科学的交叉发展和融合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工作。全体委员选举产生了专委会首届负责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昌明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学术组织,专委会将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新兴科学技术在传统海洋领域的应用,为海洋强国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理论、技术支撑。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02333/112744/122311-1.shtml20221202 9版
来源:江苏科技报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单元,专业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201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今年,31个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智慧”和“智能”成为新增专业的高频词。新增专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从当前来看,我国“智能+”“智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面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转型还有很大空间,未来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新增“智慧+”“智能+”专业,既是为国内新兴产业培养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必要之举,更是引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有益尝试。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命运始终
来源:光明日报
11月28-30日,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 (IAMES)2022年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28日下午,开幕式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在会上揭牌,开幕式在zoom平台和微信视频号平台面向全球直播。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向IAMES年会及GEP-SU的成立发来贺信。据介绍,2020年12月10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牵头,与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共同研究制定气象专业全球认证标准,构建学分互认体系,促进气象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气象教育命运共同体。IAMES第二届年会将围绕国际气象人才培养标准、气象服务和国际产学研用及气象科学研究前沿论坛设定三个议题,共同探讨当前全球气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话题。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共同上台,按下屏幕启动键,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极端平台南京中心(GEP-SU)正式揭牌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和南信大的合作由来已久,关系密切,成效显著。”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表示,GEP-SU将在WCRP的指导
来源:新华社
近日,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 2022 年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11 月 28 日下午,开幕式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面向全球直播。大会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揭牌成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 · 塔拉斯发来贺信。据悉,2020 年 12 月 10 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牵头,与来自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 30 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共同研究制定气象专业全球认证标准,构建学分互认体系,促进气象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气象教育命运共同体。本届年会围绕国际气象人才培养标准、气象服务和国际产学研用及气象科学研究前沿论坛设定三个议题,共同探讨当前全球气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话题。世界气象组织和南信大的合作由来已久,关系密切,成效显著。 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表示,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将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指导下,开发、分享并应用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气候知识,继续发扬科学协调互助和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积极影响。据了解,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成立于 1980 年,由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
来源:现代快报
11月29日,2022年“长三角高校大气科学研究生论坛”暨IAMES第二届年会研究生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幕。此次论坛线下、线上同步举行,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美国杜克大学、乌克兰敖德萨国立环境大学等海内外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共同参加了这一大气科学研究生的盛会。2022年“长三角高校大气科学研究生论坛”作为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IAMES)研究生分论坛围绕“天气气候机理及预测、大气污染与大气探测、气象与跨学科融合”三大主题,陆续开展11个专题102场中英文学术报告、63份墙报展示。根据前期报名情况,预计将有海内外高校2000余名研究生线上线下参加论坛。此次研究生论坛成立了“长三角高校大气科学研究生联盟”,倡议发起建设“IAMES研究生工作委员会”,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气象人才,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联盟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发起成立,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大力支持,现阶段主要覆盖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
来源:紫牛新闻
现代快报讯近日,2022 年 长三角高校大气科学研究生论坛 暨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第二届年会研究生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幕,此次论坛线下线上同步举行,围绕 天气气候机理及预测、大气污染与大气探测、气象与跨学科融合 三大主题,开展 11 个专题 102 场中英文学术报告、63 份墙报展示。现场, 长三角高校大气科学研究生联盟 正式成立。据介绍,该联盟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发起成立,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现阶段主要覆盖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长三角地区高校,后续将逐步扩大影响力,吸纳更多的海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入联盟。该联盟旨在以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互动交流为纽带,推进各联盟成员间良性互动,带动各成员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上全方位提升,实现合作共赢。同时,还将定期举办 长三角高校大气科学研究生论坛 ,积极组织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活动。此外,本次论坛倡议发起建设 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研究生工作委员会 ,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气象人才,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
来源: 现代快报客户端
11月28日至30日,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2022年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11月28日,开幕式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在会上揭牌。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向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年会及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的成立发来贺信。2020年12月10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牵头,与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共同研究制定气象专业全球认证标准,构建学分互认体系,促进气象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气象教育命运共同体。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第二届年会将围绕国际气象人才培养标准、气象服务和国际产学研用及气象科学研究前沿论坛设定三个议题,共同探讨当前全球气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话题。“世界气象组织和南信大的合作由来已久,关系密切,成效显著。”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建表示全球极端平台南京中心将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指导下,开发、分享并应用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气候知识,继续发扬科学协调互助和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积极影响。据了解,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成立于1980年,由联合
来源:江苏科技报
这位思政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知心芳姐”,她的思政课堂不仅有趣有用还始终“在线”。她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芳老师。她善于紧扣时代热点难点问题,善于用贴近学生的生动案例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真正打动学生,让看似远离学生的“高大上”的理论变得情理交融、有趣有味,入脑入心,深受学生的喜爱。王芳从教已有15年,她先后讲授本科生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政治学》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王芳认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视野拓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本科生的课程要求,而是要在高于本科生课程要求、低于研究生课程要求的二者之间寻求课程内容的张力,将本科生课程讲深讲透。在讲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时,她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他信仰进行多维对比;讲授“坚持集体主义”道德观时,将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进行辨别,将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进行区分;讲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时,将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比较……她的课引经据典、信息量大、学
来源:南京日报